昨日,《“紅黑榜單”背后藏著“生意經”》一經報道,引發強烈反響,不少企業表示遭遇過類似的經歷。為什么網絡投訴平臺能大行其道?深圳市商業聯合會副會長、深商總會秘書長石慶就這一話題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要想投訴事件得到“真解決”,需要建立一個公允、客觀的信息反饋鏈條,使消費者投訴能夠真正觸達企業,企業也能夠及時解決問題,讓“挾訴”敲詐無所遁形。
南方+:網絡投訴平臺近年發展勢頭迅猛,但也引來一些企業的投訴。您怎么看這個現象?
石慶:新媒體的發展為幫助消費者投訴開啟了新思路,同時也給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帶來了新挑戰。不少針對企業的投訴,從數量上看,更多是來自一些網絡投訴平臺。這些平臺并沒有得到政府相應的授權,但以處理消費糾紛的仲裁者自居,這亟待在法律法規層面予以規范管理。有些平臺受利益驅動,相互捆綁,對網民(包括匿名者)甚至黑產投訴不進行調查核實,不分真假,不以解決問題為宗旨,而是一味追求“流量變現”,以曝光負面投訴信息為手段,協迫企業“花錢消災”。更有甚者,利用其技術、數據優勢,通過定向推流、內容置頂、精準引導等手段,炒熱一個話題,為某些個人賬號、營銷號肆意編造、炒作輿論話題提供了空間和便利條件。其最終的目的,是為了流量變現。
南方+:這會帶來哪些影響?
石慶:不實言論、網絡謠言占用公共資源,給社會帶來負面影響,不僅對網絡生態、營商環境造成重大破壞。如果不能妥善治理,將嚴重干擾政府職能部門的判斷能力,破壞區域營商環境,損害企業品牌和名譽,給涉案的當事人、企業及相關管理部門帶來困擾,最終全社會都得為不實言論買單。
南方+:您認為該如何治理目前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
石慶:網絡投訴平臺亂象亟待治理。關鍵要壓實網絡投訴平臺主體責任,部分網絡投訴平臺在用戶注冊、發布審核、虛假信息追責等機制和管理方面不完善,導致平臺充斥著大量匿名的虛假投訴信息。因此,網絡投訴平臺應該厘清自身職責,采取實名制認定等方式規范投訴行為,防止“黑產”虛假投訴擾亂正常投訴渠道。
我們呼吁設立由政府主導的行業性投訴平臺,例如由工商部門和監管單位主導設立、協會組織和社會參與的多方聯動的行業投訴平臺,為消費者提供正規投訴渠道,確保投訴受理和處置的相對公正。同時,依法處置違法違規網站平臺,查辦典型案例,曝光不法行為。深商會將積極配合整治行動,共同營造支持經濟有序發展的良好輿論環境和良好的網絡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