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改革印記,三十多年來老百姓住房條件的變化是最為引人注目的亮點之一,但住房條件的改善,只是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的一個縮影,只是彪炳史冊的壯麗詩篇的一個見證。
時至今日,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對上世紀80年代那部反映人民群眾住房難的電影《鄰居》仍然記憶猶新:一幢職工宿舍樓里,住著學院黨委書記袁亦方、顧問劉力行、水暖工喜鳳年、校醫明大夫、助教馮衛東、講師章炳華共六戶人家。由于住房擁擠,又沒有公共廚房,大家只能在狹小的樓道上燒飯。事實也是如此,1981年的人民日報報道,那時的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僅為7平米左右,《鄰居》中那幢條件惡劣的筒子樓正是“福利分房”時代國人住房條件的真實寫照。在農村,當時房屋大部分是土木結構,用土坯蓋成,磚房基本上沒有,平常人家里除了床、桌椅、衣物柜外基本沒什么別的家具了。
隨著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逐漸加快,“住有所居”的安居夢也逐漸成為前進中的中國人迫切的生活需求。因此,“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就成為當時人們對居住條件的普遍向往。人民有對更滿意住房的期待,政府就要作出回應并下大力氣解決。
1988年1月,中央宣布將房改正式納入中央和地方的改革計劃, 在接下來的十年里,國家大力實行住房制度改革,原前的福利分房逐漸被商品房取代,住房變成了民眾的私有財產,城市人民群眾的住房條件得到了快速改善,包括供水、排污、供氣、公共交通、垃圾處理、公共衛生等在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城市里許多人住進了帶衛生間、廚房的單元房,居住條件上升了一個大臺階。在農村地區,土坯房、坯磚混合房屋已逐漸變成了磚瓦房,房子的裝修也開始翻新,各種家用電器也基本上齊全,公共設施的服務水平雖有一些改善,但水平仍然不高。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國家城市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的大力推進,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居民的住房條件和人居環境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城市,隨著高層住房的普及,好多人搬進了新式的住宅小區,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公租房等,房子的樣式、風格和裝修等也是花樣翻新,更能夠滿足大家的個性化需求了。在農村,新世紀以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農村住房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土坯變磚瓦、平房變樓房、散居變小區,沼氣進廚房、電話進客廳、太陽能進浴室、互聯網進書房、垃圾桶進村莊,可以說,村居民社也已經能和城里的相媲美了。
改革開放讓中國的城市、鄉村到處充滿了生機與活力,人們住房條件的改善就是這種生機與活力的最好注腳。毋庸置疑,改革開放的腳印走遍了中國的千家萬戶,改革開放的印記布滿了大家的全部日常生活,刻在了每個人的開心和笑臉里。38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一瞬,但這一代親歷者的短暫人生軌跡卻是這個偉大變化和成就的見證。
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和成就在這38年里已遍布了全中國,在改革的印記里,全體中國人民正在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中滿足更多的獲得感,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加速變為現實,這是億萬人民的共同感受。億萬人民的共同感受也證明了我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在新時代,億萬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通過新作為,必將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將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強國,全體人民的美好生活也必將展現新的面貌,新的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