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恩公司發布的《2016年大中華區私募股權市場報告》顯示,2015年,大中華區私募股權交易同比增長56%,大額交易、互聯網、買斷交易驅動,直投趨勢明顯。
2015年不愧是私募股權交易大年。
根據貝恩公司發布的《2016年大中華區私募股權市場報告》(下簡稱《報告》),去年大中華區私募股權交易規模和數量都打破了歷史紀錄,交易額達690億美元,同比增長56%。
大幅增長很大程度由大于10億美元的大額交易拉動,而從行業和交易類型來看,互聯網行業和買斷收購交易(特別是私有化)成為最大驅動。
不過,相對于投資交易的紅火,投資退出呈現上半年和現半年的冰火兩重天。而基金募資則出現明顯下滑,尤其是人民幣基金。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越來越多的實體企業和金融服務機構投資者涉足私募投資交易,私募直投趨勢明顯。
對于2016年,貝恩公司認為,私募交易達到2015年活躍水平的可能性較低,而隨著多種類型機構投資人的加入,私募交易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私募股權基金需要更多通過對被投企業進行“戰略轉型”以及“績效提升”的方式創造價值。
募資規模下降,尤其人民幣基金
根據《報告》,2015年大中華區私募交易額和交易數量雙雙創下歷史新高。交易額從2014年的440億美元攀升至2015年的690億美元,同比增長56%;交易量從2014年的387筆增長到2015年的488筆。
其中,主要是因為10億美元以上的大額交易數量翻了一倍,從2014年的7筆交易增長到2014年的14筆。另外,去年最大的6筆交易貢獻了30%以上的交易額,拉升了全年平均交易額,達5年平均水平的近1.5倍。
《報告》顯示,金額在30億美元以上的交易目標分別有奇虎360(71.4億美元)、中國互聯網+控股公司(由美團點評合并成立,33億美元)、無錫藥明康德(31.19億美元)和陌陌(30.29億美元)。
奇虎360在2011年3月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上市,籌資1.76億美元。此番退市回歸,在資本市場可以說是掀起了巨浪。其71.4億美元的價格直接拉高了私有化交易在所有交易中的占比。
從行業上來看,互聯網行業約占大中華區私募股權交易金額的40%,交易數量的50%(2014年僅為15%),是當之無愧的第一行業。再細分來看,電子商務和O2O是最活躍的細分行業。
不過,一邊是投資交易規模創新高,另一邊,退出交易則相對平穩,尤其是2015年下半年股市持續走低,導致退出交易出現下滑。而募資規模則下降了32%,尤其是其中的人民幣基金。
貝恩公司全球合作人、大中華區私募股權基金業務聯席主席楊奕琦表示,人民幣基金相對美元基金在募資方面波動更大,主要是因為募資對象結構中,人民幣基金的高凈值人士較多。而相對機構投資者的穩定性會更強。
“對于這些高凈值人士,不管是投資回報,還是投資周期方面,還是一些其他投資路徑,他們可能有更好的選擇。這其實也展現出國內高凈值人士的理財方向性。”楊奕琦說。
投資競爭激烈化,退出預期愈不明朗
“我們在2015年的時候,我們也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整個的這些交易中出現了非常多的非傳統活躍投資者。” 楊奕琦所說的“非傳統活躍投資者”,即企業和金融服務機構。
據楊奕琦介紹,在股權交易投資中,有GP(普通合作人)和LP(有限合伙人)兩種角色。GP是指平時傳統意義上的私募股權公司(PE),LP一般有政府、投行,或者是其他服務機構投資者跟投基金,或者直投。
在大中華地區2015年的私募股權交易列表中,可以看到前20筆交易中,有14筆都有實體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參與。
比如,去年大眾化地區交易規模最大的奇虎360,機構投資者中就有平安、陽光保險和泰康人壽。無錫藥明康德的機構投資人中有平安和浦發。滴滴快的有騰訊、阿里巴巴和平安創投。美團點評項目有騰訊、國開行和中金。
正是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參與,在貝恩公司2016年市場挑戰的判斷調查中,“競爭強度”被私募股權基金認為是第二大挑戰,僅次于宏觀經濟前景,排在投資機會搜索和估值預期之前。
有一定比例受訪私募股權基金公司認為,2016年交易活躍度將有所下降。除了對于宏觀經濟繼續下行的判斷,資本市場和IPO環境的改變也是投資機構認為的不利因素。
從去年下半年中國股市的情況來看,IPO退出交易明顯下滑,而這在2016年越發顯得不明朗。
2016年投資行業亮點
貝恩公司通過調研預計,2016年私募交易達到2015年活躍水平的可能性較低,但在整體經濟放緩的前提下,還是有些行業在新常態下可圈可點,有可能成為投資亮點。
第一,是所謂的線上線下的整合,不管是互聯網的零售、金融還是與之相關的物流運輸。第二,以財富和健康為導向,包括線上線下的醫療(尤其是高端的保健品)、農業、旅游等。第三,中國制造2025,或者叫工業4.0。不管是機器人(300024,股吧),還是電動汽車,包括醫療設備,都將是2016年投資的亮點。
此外,《報告》指出境外收購也是一個熱點。“不同于投資國內企業,能源類、金融類的占比相對還比較高,收購境外企業的話,高科技、互聯網占了約70%。” 楊奕琦表示。
2016年,光挑行業還不夠,過去“套利交易”和成長性資本時代已經過去,募股權基金在并購時還需要全盤考慮戰略轉型和業績提升。
“我們已經觀察到,成長型資本的占比,在2015年已經縮小。” 楊奕琦說。所謂成長型資本,即收入和利潤的增長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整體行業的有利環境、低于、產品和產能的擴張。
成長性資本占比的下降,說明“閉眼投都能賺錢”的好日子不再。行業分化背景下,投資機構在盡職調查時,要對行業進行仔細篩選。
同時,運營和效益的提升也成為更需要關注的問題。楊奕琦表示,對于投后管理,對組合中的公司,有的就需要重新展開一定的調查,重新定義投資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