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海南省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通報稱,經巡查檢測發現,“宜享花”等11款APP存在不同程度的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情況,責令相關運營單位限期整改。
公告顯示,宜享花是由海南宜信普惠小額貸款公司(下稱“宜信小貸”)運營的助貸平臺。工商信息顯示,從去年8月至今,宜信小貸經歷了四次增資,注冊資金共計增加了13億元至當前的15億元,不過,距離跨省經營互聯網小貸公司50億元的注冊資本金門檻仍有一段距離。
值得一提的是,除用戶信息安全問題,在投訴平臺中,宜享花平臺還被指出存在宣傳利息水平與實際年化利率不符、誘導消費者辦理會員權益等情況。宣傳頁面顯示,宜享花貸款產品的APR綜合年化利率區間為10.8%—15.4%。而有用戶的貸款IRR年化利率卻達到了35.5%。此外,來自宜享花的營銷電話或短信提示用戶“有機會”獲得更高的授信額度,點擊鏈接后卻跳轉至會員卡辦理頁面,按照級別的不同充值金額最高達299元。然而,不少用戶開通會員卡后卻被告知“提額失敗”,費用也無法退款。
在利息、提額等方面,“宜享花”的營銷宣傳是否涉嫌夸大誤導?就上述問題及違規整改情況,記者向宜信小貸發去采訪函,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回復。
宣稱低利息,年化利率計算方式藏貓膩
資料顯示,宜享花是屬于海南宜信普惠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旗下運營的一款針對個人消費開放的信貸產品。介紹信息稱,宜享花的最高額度20萬元,最多可以分12期還款。“額度高、門檻低、利息低”,上述特點成為宜享花營銷廣告中頻繁提及的關鍵詞。
宜享花的利息有多低?記者注意到,宣傳頁面顯示,宜享花貸款產品的APR綜合年化利率區間為10.8%—15.4%。記者從消費金融行業從業人士處獲悉,自今年開始,監管部門便要求消費金融機構利率下降,近期多家機構也收到監管部門口頭指導,要求個人貸款年化利率控制在24%以內。在監管窗口指導、市場主體自律、消費者權益訴求等綜合因素作用下,目前市場上大多數消費金融公司已將產品年利率降至24%以內。據悉,當前在司法催收中,持牌消費金融機構多數也提出按24%要求借款人償還利息和罰息,少數案件判決結果為按四倍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標準計算即民間利率保護上限15.4%。相比之下,宜享花貸款產品的綜合年化利率上限僅15.4%,確實處于行業低位。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3月31日,人民銀行在官網發布公告,要求所有貸款機構,包括合作互聯網平臺均需要明示貸款產品的年化利率。同時,央行還首次明確提出了利率的計算方式,其中復利利率采用內部收益率法(IRR)。
據悉,一直以來,對于分期償還類借貸產品利率的計算方式,業內也存在爭議。部分機構采用是名義利率(APR),有的采用內部收益率(IRR),而IRR的標準更加嚴格。行業普遍認為,央行新規的下發,將會推動整體借貸利率的進一步下行,此前以APR方式計算利率的機構需要對產品進行調整。目前來看,宜享花的確按監管規定明示了年化利率,但在利率的計算方式上卻給消費者設置了一個“坑”。
記者梳理用戶反饋情況獲悉,雖然廣告頁面顯示宜享花貸款產品的綜合年化利率上限僅15.4%,但貸款下發后,不少用戶發現自己的年化利率遠遠高于這一水平,最高近36%。
例如,一位用戶投訴稱,自己通過58同城上的推廣鏈接在宜享花平臺借款8000元,下款后查看賬單分期信息發現貸款年化利息和服務費高的離譜。據披露,該名用戶的貸款本金是8000元,分12期還款,月還款金額為801.7元,記者由此計算得知,該筆貸款的IRR年化利率為35.5%。詳情顯示,用戶須償還利息總額為664.78元,但服務費總額卻達到了955.56元,甚至超過了利息,導致該用戶最終須還款9620.24元。
若去除服務費,該筆貸款的月還款金額為722.07元,記者由此計算得知,該筆貸款的IRR年化利率為15%,與廣告中最高年化利率上限不超過15.4%的說法相符。不過,根據今年3月份人民銀行在官網發布的公告,貸款年化利率應以對借款人收取的所有貸款成本與其實際占用的貸款本金的比例計算,并折算為年化形式。其中,“貸款成本應包括利息及與貸款直接相關的各類費用。”
除了所謂的“利息低”,宜享花還因為以“提額”為誘餌,誘導用戶開通會員卡而遭到密集投訴。記者梳理用戶投訴信息獲悉,上述用戶大多是收到來自宜享花的推廣電話或是短信,提示用戶“有機會”獲得更高的授信額度。用戶點擊鏈接后卻是開通VIP會員卡的頁面。營銷信息顯示,開通179元的季卡后可享受“專屬提額,單次最高可提1000元。”開通299元的年卡可提升的借款額度更高。然而,不少用戶購買會員卡后,卻收到了“提額失敗”的通知。
不少用戶感覺遭遇欺騙性消費,要求退還會員卡費用。這時客服卻告知,相關提額服務已經使用不支持退款,并表示相關規則購買時已提示用戶。記者在VIP超值卡的購買頁面中間小字部分看到,備注顯示“提額是否成功與個人信用有關,非100%成功。”
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遭通報
記者在宜享花APP的下載頁面看到,簡介信息顯示,該APP是“宜信旗下正規持牌借款平臺。”
據悉,宜信是老牌金融科技公司。2012年,宜信推出P2P網貸平臺宜人貸。兩年后,創始人唐寧在致宜信全體員工的公開信中寫到,宜信已經發展成世界排名第一的P2P公司。2015年,宜人貸在美國紐交所上市,成為互聯網金融赴美上市第一股,股票代碼為NYSE:YRD。同年獲得百度風投1000萬美元的戰略投資。
2017年,宜人貸的凈利潤曾經高達13.72億元。然而,2018年下半年以來,隨著P2P網貸網貸監管的不斷收緊,宜人貸經歷了業務的整合、多位高管的變動以及更名為“宜人金科”等一系列轉型調整措施。宜人貸的業績也經歷了過山車。財報顯示,2019年全年,宜人金科凈利潤為11.56億元,同比下滑26.84%;總營收86.17億元,同比下滑23.36%。其中第四季度,宜人金科實現凈利潤4.04億元,同比下滑59%。財報顯示,凈利潤下滑主要原因在于其撮合貸款額銳減,第四季度撮合貸款共79.98億元,環比下滑24%;全年促成借款總額391億元,同比下降38.23%。
與此同時,宜人金科信貸的信貸資產在變壞。截至2019年底,平臺15-29天、30-59天、60-89天的逾期率分別為1.2%、2.0%和1.7%,對比2019年9月底的1.0%、1.8%和1.6%均略有上升。
2020年,宜人金科營收為39.62億元,同比減少54%;盈利情況更是從上年的實現凈利潤11.56億元變為凈虧損6.92億元。
今年以來,隨著市場的放量,多家互聯網金融平臺的業績出現回暖,宜人金科也順利扭虧為盈。數據顯示,2021年第二季度,宜人金科貸款便利化模式提供的貸款總額達到53億元,環比2021年第一季度的49億元增長6.5%;累計借款人數為5,558,085人,環比增長4.7%;服務貸款人數為434,153人,環比增長25.5%;貸款便利化模式下的履行貸款余額為125.437億元,環比增長12.4%。因貸款量增加,在2021年第二季度,宜人金科的信貸業務收入達到8.382億元,同比增長了93.9%,這使得2021年第二季度,宜人金科的總凈收入達到了11.25億元,凈利潤為2.001億元??梢姡刨J業務仍是宜人金科的營收主力軍。不過,與頭部助貸平臺相比,作為行業老兵的宜人金科的助貸規模和用戶規模已經遠遠落后。
不容樂觀的是,對于助貸行業的監管并未放松。行業人士指出,近幾年,互聯網金融貸款市場亂象頻發,除了上文提及的利率標準不一、不透明等問題,數據安全、暴力催收問題等也成為監管關注的重點。
例如,近來發布的多份監管文件明令禁止互聯網貸款的合作平臺侵犯消費者個人信息,宜信旗下貸款平臺卻在這方面頻遭點名。早在2019年,中消協等成立的APP專項治理工作組曾發布通告指出,2019年7月至10月,App專項治理工作組根據評估中發現的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向134家問題App運營者發送整改通知,并建議其1個月內整改。截至2019年12月20日,宜人貸借款APP等4款App仍未整改,工作組已將核驗結果提交相關部門,建議依法予以處置。
近期,海南網信辦持續加大治理互聯網移動應用程序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工作力度,經巡查檢測發現“宜享花”等11款APP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情況。11月18日,海南網信辦召開新聞通氣會集中向社會通報并責令相關運營單位限期整改。
具體來看“宜享花”App存在以下3個問題:一是在申請打開可收集個人信息的權限,或申請收集用戶身份證號、銀行賬號、行蹤軌跡等個人敏感信息時,未同步告知用戶其目的,或者目的不明確、難以理解。二是收集的個人信息類型或打開的可收集個人信息權限與現有業務功能無關。三是因用戶不同意提供非必要個人信息或打開非必要權限,拒絕提供業務功能。
工商信息顯示,“宜享花”App的運營主體宜信小貸由宜信普誠信用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全資控股,法人為宜信創始人唐寧。此前宜信方面曾對外表示,公司經過品牌升級,正在向金融科技轉型,同時小貸牌照也在積極申報。工商信息顯示,2020年8月至2021年10月期間,宜信小貸曾發生四次工商信息變更,注冊資本由2億元增至15億元。不過,目前宜信小貸距離跨省經營互聯網小貸公司50億元的注冊資本金門檻仍有一段距離。(記者 謝奀國 實習記者 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