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評論指出,2016年看似企穩的中國經濟,平靜表面下卻暗藏虛擬經濟和房地產市場過度金融化堆積的潛流;而實體經濟債務率上升,投資回報率下降以及財政貨幣政策騰挪空間有限的“風險三角”也將制約著2017年的中國經濟。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穩健貨幣和積極財政政策基調不改前提下,財政風險的上升預示著中國2017年繼續減稅和擴大赤字率的空間有限。專家們預計仍會維持上年3%赤字率水平,經濟增長目標也宜維持在與上年一致的6.5-7%區間;而引導資金“脫虛向實”以及確保改革政策落地,更是2017年中國防范金融風險的關鍵。
“從近期的調研看,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很大,要穩住今年的經濟增速,明年的任務仍然很艱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稱,目前中國經濟整體風險在擴大,主要表現在公共和財政風險雙升,也意味著政策調控空間有限。
他指出,以往公共風險上升可以通過財政來彌補,但現在財政風險也在上升,表明其化解公共風險的空間在收窄,而解決問題的唯一出路只有拓寬改革空間。
上周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定調中國2017年經濟工作,雖然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的基調不改,但兩者的著力點卻明顯不同,貨幣政策著力維穩和防范金融風險,財政政策更側重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
“風險三角”是國際清算銀行在一個報告當中提出來的,指生產率在不斷下降,杠桿率在不斷上升,宏觀經濟政策空間在明顯收縮。這也是包括中國在內的目前很多國家都面臨的一個困境。
按慣例,中國將在2017年3月召開的全國人大和政協會議上討論并確定2017年的主要經濟工作目標。中國2016年首次提出經濟增長區間目標為6.5-7%,赤字率亦擴大至3%,這也是國際公認的警戒線。
2017年GDP目標料維持在6.5-7%
中國2016年前三個季度GDP持續穩于6.7%的增幅,完成年初設定的經濟目標已成定局,經濟短期企穩的判斷也獲共識;對于2017年中國經濟目標的設定,相較諸多研究機構預期宜設在6.5%左右,來自官方的專家更傾向于維持上年的目標區間,即6.5-7%左右。
“今年(2016年)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窗,經濟初步企穩、市場明顯回暖。”國家發改委宏觀研究院首席專家陳東琪預計,明年(2017年)上半年經濟有些回調壓力,但下半年會回升,全年將略強于今年,更靠近6.5-7%區間目標的上限。
對于2017年的經濟增長目標,他認為不能定在6.5%左右和7%左右,6.5-7%或者6.5%以上都是可以的,“和2016年相比,2017年不用擔心經濟破下限,重要的是創造更多復蘇動力。”
而讓他對中國經濟趨于樂觀的主要是對一些先行先導指標的判斷。體現在先行指標上,就是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呈現四個同步--財新和官方PMI、大中小企業PMI、包括生產、新訂單、購進價格和就業在內的多個分項指數、以及制造業和服務業PMI均同比向好。
此前與陳東琪一同卸任發改委研究院副院長的馬曉河也認為,2017年中國經濟目標的設定預計與上年相當。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傳遞的政策信息看,“雖然政策基調不改,但提法與去年相比有明顯不同,而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提法在中央文件中還是首次,核心是穩中求進。”
他表示,2017年貨幣政策的重點就是維穩,防范包括匯市、資本市場、房地產等各領域的風險;財政政策強調更加積極有效,明確提出要服務于供給側結構改革,核心就是為推進改革服務。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也認為,經過多年的持續調整,中國經濟趨勢性下降的空間已經收窄,階段性企穩的條件逐步形成。
相較上述來自官方專家的樂觀預期,另有部分受訪的專家似乎沒有那么樂觀。曾擔任中國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副主任的賀鏗就認為,進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仍在L型底部振蕩,因此宏觀經濟目標不宜求高,2017年GDP增長目標宜降至6.5%左右。
中國宏觀經濟學會秘書長王建對中國經濟的預期更加悲觀,將其目前的企穩比喻為“懸崖邊止跌”,因疲弱外需、企業債務高企、企業流動性這三塊松動的石頭可能會隨時讓中國經濟跌落懸崖。
他依然堅持認為,中國經濟的真實增長率2015年應該已經降到了5%,今年以來應已降到3%以下,并暫時穩定在這個水平上。止跌的根本原因在于上屆政府“四萬億”刺激政策所導致的產能釋放高峰已經過去,緩解了全面過剩的壓力,同時貨幣高擴張政策也的確保持住了一定的消費需求水平,特別是對居民買房和購車的刺激。
中國社科院最新發布的經濟藍皮書則預計,2016年中國經濟增速在6.7%左右,比上年回落0.2個百分點,繼續保持在中高速適當的增長區間;2017年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速料進一步放緩至6.5%左右,但通脹壓力逐漸顯現。
2017年赤字率宜維持在3%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2017年積極財政政策更積極有效,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服務。這是否意味著2017年中國赤字率會進一步擴大呢?
馬曉河認為,積極財政政策強調更加積極有效并不意味著中國明年會擴大赤字率,畢竟2016年已經到3%的警戒線,2017年估計會維持這一水準。
他指出,隨著GDP基數的擴大,即使維持3%的赤字率,2017年赤字絕對規模也會相應擴大,同時財政支出會強調更有側重點,就是服務于三去(去產能,去杠桿,去庫存)一補(短板)一降(成本)改革。
中國2016年初確定的全國預算赤字規模為2.18萬億人民幣,比2015年增加5,6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