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特朗普當選,歐洲各國右翼抬頭……2016黑天鵝事件頻出,全球經濟后市越發(fā)看不透。中歐經濟學與金融學教授許斌在近期FMBA的課堂上總結了他近一年來對全球經濟發(fā)展的觀察和思考。他指出: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我們已經走到了第二次全球化的盡頭。未來還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也許還會有更多“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黑天鵝事件。
未來5~10年,“變革”是全球的主題,是中國、美國、日本、印度的主題。需求側刺激已經窮途末路,必須推動供給側結構改革。
未來10年是“重新洗牌”的10年:全球經濟重新洗牌,各個國家重新洗牌,國家內資產的配置重新洗牌,企業(yè)的前景、個人的配置重新洗牌。
|
問題一
"全球經濟到底是由什么驅動的?"
“四次科學革命、三次工業(yè)革命、兩次全球化”。
許斌教授首先給大家推薦了一本書——尤瓦爾·赫拉利的《人類簡史》,本書用很短的篇幅描述了全球的歷史,從七萬年前的認知革命,到一萬兩千年前的農業(yè)革命,再到五百年前的科學革命。近五百年人類的追求有了很大的變化,許教授總結為
|
《人類簡史》
作者:[以色列]尤瓦爾·赫拉利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第一次科學革命以1543年哥白尼出版《天體運行論》為起點,建立了近代自然科學體系。第二次科學革命以能量守恒定律、細胞學說和進化論為代表,形成了實驗科學的體系。第三次科學革命以X射線、電子等的發(fā)現(xiàn),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建立,有機化學、通訊技術等為內容,科學發(fā)展進入了現(xiàn)代時期。第四次科學革命,計算機、人工智能、納米化學等科學領域的發(fā)展,系統(tǒng)生物科學的誕生,醫(yī)學與生物工業(yè)的革命,完整的實驗與系統(tǒng)二維度的科學體系得以形成。
科學革命主要是理論的突破,其應用體現(xiàn)在三次工業(yè)革命上。第一次工業(yè)革命以蒸汽機為標志,開創(chuàng)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時代。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特征,人類跨入電氣時代。第三次工業(yè)革命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應用為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
兩次全球化,第一次是1870-1914年,貿易和國際資本流動的發(fā)展非常快,這次全球化使得國家蓬勃發(fā)展,但也使得收入分配等各種矛盾激化,最后以世界大戰(zhàn)的悲劇告終。第二次全球化是1960年至今,尤其是1980年中國加入經濟體系,全球經濟被帶動起來,中國也成為全球化的一個贏家。
問題二
全球經濟發(fā)展帶來了哪些負效應?
四次科學革命,三次工業(yè)革命,兩次全球化,在國家層面造成兩個結果:一部分國家進入“收入趨同俱樂部”,另一部分國家跌入“貧困陷阱”。
|
所謂“趨同”是低收入國家增長較快,高收入國家增長較慢,這個“追趕效應”使得后進的國家與先進的國家收入越來越接近,在經濟學上叫做“收入趨同俱樂部”,領頭的是美國、新西蘭等發(fā)達國家,逐步趕上來的如中國、新加坡,然而實際上也有不少國家并未趨同,例如津巴布韋等非洲國家,它們掉隊了,掉入了所謂的“貧困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