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皇家銀行風險管理資深顧問陳思進先生撰文指出,2016年,全球經濟均不樂觀,就像選丑大賽那樣,最多只能相比誰不更丑。而中國,將拋棄新凱恩斯主義,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入“新常態”。一旦通過改革陣痛期,將重回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的軌道上。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轉眼間,2015年即將成為歷史,一個嶄新的2016年馬上就要開始了。回顧2015年的投資環境,用驚濤駭浪來形容都不為過,尤其是中國的股市,影響市場上下起伏的重要因素,當歸結為世界經濟的變化和美聯儲的貨幣政策。 一、美國三年內再次陷入衰退是大概率事件2015年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則莫過于國際原油的大跌。12月11日(星期五),布倫特原油跌破每桶38美元,至37.93美元一桶。相比2014年12月11日跌去了24美元(或39. %),創下2008年7月以來的歷史新低,那時布倫特原油高達每桶146美元。
上周五的原油暴跌,導致大宗商品的股價大動蕩。繼紐約股市下跌之后,英國股票市值蒸發了730億英鎊,倫敦富時100指數收盤5,952.78點,下跌了135.27點,隨即國際能源機構(IEA)預測,原油過剩將持續一年。
此外,銅價下跌至2.04美元。11月,彭博大宗商品指數跌到了16年來的最低位,而且美國企業債務違約倍增。然而過去一年來,許多經濟學家和美國政府官員都認為,美國經濟持續增長帶動了就業,并在科技創新驅動的作用下,再一次釋放出潛能,美元也走向了升值通道,美國經濟恢復良好,加息在即。
不過,根據一項美國調查的數據顯示,有70%的美國人認為,美國經濟自2008年爆發危機至2009年衰退結束,經濟已被永久損壞。而84%的民眾不相信有所改善。
畢竟,股市是一個國家經濟的晴雨表。自2009年3月股市觸底后,標普500指數上漲了約200%,紐交所上漲了165%,納斯達克指數漲幅超過260%,而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也上漲超過165%。因此,很多人得出結論認為,美國經濟已完全復蘇:因為失業率下降到了6.1%,僅僅通脹率低于2%的目標(截至10月底只有1.29%)。
但事實卻是,自從美聯儲啟動大手筆的量化寬松政策(QE),并降低短期利率接近零。低利率環境本該鼓勵銀行放貸,給更多的企業和個人。與此相反,美國大銀行收緊貸款規則,利用這個機會為自己進行戰略投資。而且銀行更愿意貸款給富有的美國人。
人為保持低利率的貨幣政策,使便宜的借貸被普遍認為是推動股市飆升的助燃器。當標準普爾500指數飆升200%的同時,美國人接受食品券的人數翻了一番,達到4,623萬,基本上是美國人口的1/6。
從一個更廣泛的衡量標準來分析,自2008年的經濟大衰退開始,占美國人口1%的收入最高階層,他們的收入上升了30%以上。而底層99%的美國民眾,他們的收入僅增加了0.4%。在所謂的經濟恢復階段,前者占據了總增長的95%。
更加不幸的是,美國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使經濟恢復拖延了5年時間,調降了推動標準普爾(S&P)的增長預期。因為標準普爾預計:在下一個十年中,每年的經濟增長率為2.5%,低于5年前2.8%的預測水平。比如2012年,IMF預測美國GDP為2.8%,但實際上僅錄得1.9%的增長率。
雖說美國股市的表現還不錯,但美國經濟的基本面卻不令人特別滿意。比如,失業率從4年前的10%,降到了目前的6.2%,這個數字是有一點誤導大眾的。
據美國勞工統計局公布的數字顯示,數以百萬計的失業人員(包括失業時間超過6個月)希望獲得全職工,但不得已只能從事兼職的崗位,反映出經濟持續疲軟的一面。最重要的是,就業率(U-6)依然維持在12.6%的可怕水平。
對于那些還有工作的人來說,職員薪酬在每一個層面都降低10%,即便比大衰退之前少,也算是幸運一族了,尤其是金融從業人員,薪酬的降幅比例就更大了,從2013年下半年起至2014年下半年,絲毫沒有增加工資的跡象。通過調整通脹(累計上升了15%)之后,約有70%的勞動大軍每小時的工資,依然低于2007年同期。最低收入者的黃金時代,是在20世紀90年代末。
即便美國房市成為美國經濟中的亮點,其實也并不像許多人認為的那樣強勁。自2012年開始,Case-Shiller房價指數已攀升了25%,但是仍然需要額外增加20%,才能突破衰退之前的水平。
長話短說吧,種種跡象顯示,目前美國的經濟情況與2007年相似。也就是說,引發2008年金融風暴的同樣模式正漸漸形成,三年內美國再次陷入衰退的可能,將是大概率事件。
而之前美聯儲十年來的首次加息,可能恰恰是他們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目前加息是為今后危機之時的降息做鋪墊(buffer)。
但是預防遠勝治療!只有啟用真正的解決之道,如徹底摒棄新凱恩斯主義,回歸經濟金融的本源來糾正錯誤,才能避免重蹈金融危機的覆轍!二、2016年歐洲區經濟仍然面臨挑戰2016年對歐元區的經濟來說,面臨諸多的挑戰。
先回顧2015年第三季度,由于歐元區頗為健康增長的內需支撐,尤其是油價回落擴大了私人消費,使經濟似乎顯現了持續而穩定的增長。然而更完整的數據顯示,盡管歐元相對于其它主要貨幣疲軟,但由于主要新興市場經濟持續惡化,使得歐元區的海外銷售放緩。外部環境的不利因素影響了歐元區的出口,其GDP增長放緩為0.3%,略低于第二季度0.4%的水平。
而歐元區2015年10月的失業率高達10.7%,稍低于9月的10.8%,跌到了2012年1月以來的最低值。最近的數據表明,第四季度的失業率增長勢頭依然維持在兩位數。不過,12月調查的一個亮點,是綜合采購經理人指數錄得54.0(11月是54.2),這是由于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健康發展,為增加新的業務提供了支持。
展望2016年,一個具有挑戰性的政治格局籠罩在歐元區。民粹主義政黨的影響力(無論是從左派還是右派)正蓄勢待發,在歐洲和本國的政治議程中出現政策風險,比如開放的邊界和移民政策、財政緊縮措施以及危機管理。
像是法國12月的地方選舉,右翼政黨表現出上升的超人氣(主要是國民陣線)。而在西班牙——關鍵的歐元區非主要經濟體之一(德國和法國是歐元區最重要的兩個經濟體),12月20日的大選產生了一個支離破碎的國會,這本身就不是一個巨大的驚喜。不過,這種情況很難組成一個聯合政府,并且使向前發展的改革進程陷入了癱瘓。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意大利——另一個關鍵的歐元區非主要經濟體。意大利集中了很大份額的歐洲懷疑論者,以及民粹主義政黨的選民,包括葡萄牙新的少數黨政府的穩定性,連同希臘政府都是影響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
然而從經濟層面來分析,2016年德國GDP將從原先預測的1.7%,調整到1.4%,法國從1.4下調至1.1%。而意大利GDP上升至1.0%,西班牙為2.3%。對整個歐元區GDP的預測保持在1.4%。
如果油價繼續下跌的話,在某種程度上或比央行貨幣刺激政策更有效。對消費者來說相當于減稅,可支配收入增加,他們可以借此機會增加儲蓄、償還債務和增加消費,有助于刺激經濟增長。不過,如果油價跌幅太大的話,另一方面也會對產生令人不安的低通脹,甚至通縮。
此外,歐洲央行未來量化寬松的規模,將面臨技術上的限制、及歐元區相當復雜的政治環境。預計2016年9月,歐洲央行將繼續貨幣寬松的政策,推出600億歐元。但是如果全球經濟增長不如預期,其有限的火力可能無法捍衛歐元,以及歐元區2%的通脹目標仍然遙不可及。
德國是歐元區最大、最重要的經濟體。2015年第三季度經濟增長的動力,在較小程度上是私人和大眾消費,但是出口不振和投資萎縮拖累了經濟增長,第四季度的情況也基本類似。2016年,德國的勞動力市場可能繼續保持強勁的狀態,因為去年10月和11月,德國失業率處于歷史低點,而且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支撐著私人消費。
德國第四季度的消費者信心指數略微下降,因為新興市場的需求正放緩,導致10月份出口不振。盡管公共消費有所提升,部分原因是由于增加的移民支出。不過從積極的方面來分析, 2015年最后一個季度,德國工業已然恢復生產,綜合PMI指數和企業信心均相當強勁。在政治決策上,總理默克爾對難民危機的處理,答應選民減少移民到德國的流量,緩解了執政聯盟內部的緊張局勢。
綜上所述,雖然2016年歐元區的GDP增長預計將比2015年略高0.2%,從1.6%上升至1.8%。可整個歐元區中也只有德國的經濟前景還頗為樂觀,其他國家均還在不同程度陷在經濟泥潭之中。
最后再提一下,歐元區的致命弱點依然存在,即統一的央行及貨幣政策,但歐元區各國卻又都擁有獨立的財政,使得整個歐元區依然陷在歐債危機之中。而德國默克爾反復強調的是:“財政緊縮是應對歐債危機唯一正確之道,除此之外別無良方,而緊縮帶來的經濟衰退是在糾正過去錯誤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代價!”但是,說說容易,緊縮所帶來的問題可能更大。因此,2016年,歐債危機將依然無解。三、遭受重創后的日俄經濟展望2016年,俄羅斯作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因受西方經濟的制裁而倍受重創。而持續至今的經濟結構性問題,包括低生產率和壟斷的重點行業,也是影響俄羅斯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近一年來,疲軟的油價已將俄羅斯經濟推向了嚴重的經濟衰退。在經濟陷入困境的同時,俄羅斯盧布急劇降至2015年的最低點,在12月30日今年最后一天的交易日,匯價跌到了1美元兌73.2盧布,相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了超過20%。
盧布的困境,反映了俄羅斯嚴重依賴石油出口的嚴峻經濟形勢:預計2015年經濟收縮了3.7%,通脹率則高達15%,而調整通脹后(從2014年起)的工資下降了9.2%,令普通百姓的生活質量明顯下降。
盧布貶值,意味著當俄羅斯人走出國門的時候,就不能再那么奢侈了。比如,原本想去泰國和羅馬的熱門旅游景點休假,現在就只能去亞美尼亞和格魯吉亞,成本更低更經濟實惠。
但是反過來分析,這極大地限制了人們出國的可能。即便在一般的假期里,按照俄羅斯的旅游景點標準,就是前往索契這樣的地方,對許多俄羅斯游客來說,現在也變得太昂貴了。
目前,就連短途旅行到附近的土耳其,對俄羅斯人來說也不再可能了。因為自從土耳其擊落俄羅斯的戰機之后,俄羅斯便斷絕與土耳其的貿易往來,甚至禁止游客前往土耳其!
此外,由于2014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和克里米亞,被西方國家視為非法的舉動,繼而對俄羅斯實施了經濟制裁。美國的制裁包括強制性的資產凍結,以及不超過100個俄羅斯人的旅行禁令。而歐盟具有針對性的制裁將近100多個,不僅凍結許多行業的再融資,而且消弱他們的投資。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各國,堵住了莫斯科的借貸之路,使其銀行無法到國際市場上融資。西方的輪番制裁,導致盧布狂跌、物價上升,經濟遭受重創!盡管美國和俄羅斯在一些領域繼續合作著,特別是與伊朗的核協議,但兩國關系依然冷若冰霜。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2015年從俄羅斯流出的資金高達1000億美元。
展望2016年,孤立俄羅斯的后果,對俄羅斯的經濟和人力資本是災難性的,導致他們得不到資金、技術和新知識,在全球市場失去競爭能力。而且,這一趨勢正進一步地加劇。
不過,俄羅斯總理梅德韋杰夫的看法則比較樂觀,他表示盡管石油收入仍然占俄羅斯聯邦預算的44%,但是比過去的70%要少得多,這說明“我們的預算收入結構,已經修改得相當好了”。
俄國是資源出口大國,那么能源進口大國日本在新的一年里,經濟前景又將如何呢?
2016年,由于受到外部需求急劇放緩的影響,導致了“日本出口和工業生產的標有收縮”,盡管日本實際工資增長預期好轉了,但是國內私人消費依舊低迷。“經合組織”下調了日本經濟的增長前景,從原先預計的1.2%調整到1.0%,整體來說比其它發達經濟體更加疲軟。
此外,市場普遍擔憂日本減少財政赤字的能力。日本的國債已是GDP的240%,預算赤字還在不斷地擴大,預計2016年的赤字可能達到GDP的50%。
眼下“安倍經濟學”的財政刺激計劃已遭到質疑——也就是積極的貨幣寬松政策。到目前為止,經濟數據和輿論都認為,這些政策并未刺激消費者多花錢消費,結束日本多年通貨緊縮的狀況。
事實上,量化寬松(QE)只是一種貨幣刺激政策,就好似在病人病危時所使用的強心針一般,救急救不了窮,如果量化寬松真能解決問題的話,日本也就不會通縮20多年(所謂的“失去的二十年”),至今依然走不出通縮的漩渦,從之前本來的不負債,到目前全球最大的負債大國。
其實,大多數日本觀察家和經濟學家、甚至安倍本人也都知道,日本想恢復可持續增長,需要放松管制和結構改革,以應對不斷增長的公共債務等,而最關鍵的是,像美國那樣的,結束量化寬松。但是,吸毒容易,戒毒難啊!四、“陣痛”中的中國經濟去年12月底,總部位于巴黎的經合組織,在其2016年的經濟展望報告中表示,因新興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減弱,全球的經濟增長將從去年預測的3.6%,下調至今年的3.3%,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國經濟放緩打擊了金融市場的信心,影響了許多經濟體的增長前景,包括發達經濟體。
因為在未來若干年,中國將可能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其重要的地位,意味著世界經濟都將仰賴中國的健康發展。因此,當中國經濟出現負面消息的時候,比如,2015年夏天上海證券交易所爆發股災,世界各地都感受到了它的沖擊力。
近兩年來,中國面臨低迷的投資、制造業和產能過剩,政府開始快速地調整方向,習近平主席表示未來5年,只要保住6.5%的經濟增長,就可維持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努力降低過度依賴公共投資的預期,并下調了2016年的經濟增長,從先前預測的7%降至6.9%。
然而,經合組織卻將中國的增長預期定為6.5%, 同時把2017年的增長率更下調至6.2%。但是,有鑒于中國日益減少的內需、較低的工資上漲率,以及低迷的新房開工率(相比2015年10月下降25%),牛津經濟研究院的預測則更低,2016年的經濟增長應該只有6.3%,無法保住6.5%的目標。
因此,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著重點,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和補短板,強調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代以“投資拉動消費”的增長模式。正如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上演講的那樣:“要解決世界經濟深層次問題,單純靠貨幣刺激政策是不夠的,必須下決心在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給體系更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
話說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至今已經走過7個年頭了,當前全球經濟出現了一齊下滑的情況,正處于另一次大衰退的邊緣。美國經濟學家費雪(Irving Fisher)首次提出“債務沉積—通貨緊縮”效應,成功地指出經濟波動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央銀行貨幣供應不足,造成企業債務沉積,進而導致全社會通貨緊縮與經濟危機。
但是美聯儲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其超量的貨幣根本沒有到企業,也沒有去往美國家庭,銀行惜貸導致大量美元滯留于商業銀行內部,變成巨量的超準備金。按照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解釋,這一現象被為“陷入流動性陷阱”,也就是超發再多的貨幣,經濟沒有起色,也沒出現通貨膨脹,經濟非但不增長,物價反而下降了,比如當前油價斷崖式的下跌。
不過,經合組織卻將中國的增長預期定為6.5%,同時把2017年的增長率更下調至6.2%。所以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著重點,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和補短板,強調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代以“投資拉動消費”的增長模式。
也就說新凱恩斯已成過去,而中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成為未來,就是要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不斷提高技術水平解放生產力,合理調整供給結構,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清理掉一批僵尸企業,淘汰落后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引導需求,創造消費。
總之,2016年,全球經濟均不樂觀,就像選丑大賽那樣,最多只能相比誰不更丑。而中國,將拋棄新凱恩斯主義,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入“新常態”。一旦通過改革陣痛期,將重回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的軌道上。(摘自《資本金融研究院》公眾號)
陳思進:2016全球經濟很不樂觀 俄羅斯困境加劇
來源:
發布時間:2016-01-28 10:36:08
上一篇:陶冬:中國進出口數據中的貓膩
猜你喜歡
-
飽受經濟摧殘的俄羅斯為何突然執意大買黃金?
2015-11-06 08:36:00
-
俄羅斯通脹率高達15.5% 新興市場還會雪上加霜
2015-11-06 15:36:02
-
俄羅斯飛機失事暴露出可笑的中東反恐鬧劇
2015-11-07 10:36:00
-
俄羅斯的危險處境:經濟體制被迫滑入前蘇聯泥潭
2015-11-13 09:21:42
-
俄羅斯在敘利亞問題上遭遇挫折后會妥協還是會更猛
2015-11-26 07:36:01
-
美歐打擊IS時不要把俄羅斯當成不共戴天的敵人
2015-11-26 08:36:01
-
從土高層風格解析土耳其為何敢惹俄羅斯
2015-11-26 08:36:01
-
-
揭秘:誰射殺了跳傘的俄羅斯飛行員
2015-11-26 10:36:13
-
俄羅斯軍機被擊落后為何要約見中國大使?
2015-11-27 07:36:02
-
俄土相爭 中國若支持俄羅斯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2015-12-02 14: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