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重慶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培訓會上傳出消息,截至5月末,市本級已有351家預算單位實施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占42%,九龍坡區和酉陽縣已在區縣級層面試點。
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既是建立現代國庫管理制度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和戰略性工作,又是提升財政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重要舉措。其基本原理是,引入“互聯網+”理念,利用現代化信息網絡和安全技術,通過采用電子化支付方式,取消紙質憑證的打印和流轉,不僅實現財政資金收繳和支付業務完全“無紙化”運行,而且把傳統相對獨立的分散管理整合成一個完善的管理鏈條,有利于提高財政資金運行效率和安全管理水平。同時,單位“足不出戶”即可辦理支付業務,提高了支付效率,也解決了偏遠單位因銀行網點較遠集中支付業務辦理不方便等問題。
2012年,財政部在2007年與人民銀行國庫試行“無紙化”基礎上,選擇重慶和河北兩地先行試點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在財政部指導下,重慶狠抓制度建設、系統改造、電子憑證庫實施等工作,嚴格堅持不改變“先支付后清算”的基本原則,按照規范的業務流程開展資金支付業務;不改變代理銀行的定位,充分發揮代理銀行在國庫集中支付業務中的重要作用;不改變預算單位的預算執行主體地位,合理劃分財政部門與預算單位在電子化管理方面的職責關系,2013年1月重慶支付電子化業務正式上線運行,2014年12月又在九龍坡區啟動支付電子化管理。
從推進情況看,支付電子化安全、高效、低成本的優勢逐漸顯現,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對于預算單位,“跑銀行”成為歷史,以前需要在銀行與單位之間往返數次才能完成的業務,現在只需要坐在辦公室,點一下鼠標就可以完成;對于銀行,數據實時傳輸,不復手工錄入憑證之苦,效率大幅提升,差錯率下降到零;對于財政,電子簽章、批量簽章極大地節省了人力和物力,節約工作時間。同時,國庫資金管理安全得到保障,通過電子簽名、驗簽等技術手段,實現財政資金流轉過程中的防偽與防篡改,有效解決傳統手工處理方式下紙質憑證生成、蓋章、傳遞等運轉過程中的隱患,財政資金安全性得以提高。
支付電子化管理千頭萬緒,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重慶在具體實施中堅持統籌規劃、分步推進。下一步,市財政局將加大力度推進國庫集中支付電子化管理,擴大市級實施范圍,力爭今年內實現市級單位全覆蓋,穩妥有序推進區縣改革,堅持自主自愿,將業務規范、條件成熟、積極性高的區縣分批納入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