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廣普及科學實用的農產品貯藏保鮮烘干技術,重慶出臺建設農產品初加工設施,可根據儲量享受到不同標準的財政補助政策。鮮果不再掛在樹上賣,存貨可適時出庫滿足供需,提升產出附加值促農增收成為現實,做實了錯季銷售市場流通的“最先一公里”。
從今年起,該市財政在14個項目區縣內,對建設馬鈴薯、甘薯、蔬菜、水果等產地初加工設施的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和農戶,實行“先建后補”資金扶持。而項目區縣的確定標準為是優勢產區、老少邊窮地區。推廣則堅持集中連片建設、整體推進,每個項目區縣選擇6個鄉鎮實施,建設主出資出勞、自主自愿,政府不搞包辦代替,設施當年建成當年使用。
在補助標準方面,財政根據薯類貯藏窖、果蔬保鮮庫和果蔬烘干設施的儲量,全流程驗收合格后,經公示后,給予不同標準補助。如建設一個20噸級的貯藏窖,最低可享受到1萬元補助,建設一個500噸級的組裝式冷藏庫、則可獲得最高34萬元補助。根據項目建設規劃,該市今年安排的財政專項補助資金達3465萬元。
在兌現環節,政策明確,項目區縣財政部門要根據驗收合格報告,及時足額兌付補助資金,屬于農戶個人的,則通過惠農卡財政補貼“一卡通”兌現到戶。凡挪用、截留,一經查實,嚴肅追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