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級研究員 賀軍
一個GDP總量超過10萬億美元、仍然維持著近7%經濟增長的國家,會是個存在風險、主權評級可能被調降的國家嗎?從一般的常識來看,很難把這兩點匯集到一個國家身上。然而,在國際評級機構看來,中國就面臨著由于債務引發的潛在降級風險。
根據國際機構的有關數據,中國的債務水平正在迅速升高。彭博的統計顯示,由于人民幣貶值4.5%,2015年中國海外債務的償還成本攀升。截止到2014年底,中國的債務與GDP之比高達232%,這是2004年以來的最高水平。這意味著,2016年中國可能面臨穩增長與擴大債務的矛盾。安邦咨詢(ANBOUND)此前也引述過國際評級機構標普對中國債務問題的警告(《每日金融》,2月17日),標普認為,人民幣前景惡化激發部分中國公司在境內融資以償付外債,這可能導致未來一到兩年內,國內杠桿水平升高。標普預期,盡管中國企業的金融風險不像杠桿水平所顯示的那么高,但中國的債務與GDP之比仍將上升,并構成系統性風險,這會潛在地增加評級壓力。標普目前給中國的長期信用評級為AA-,為第四高評級,前景展望為穩定。但標普表示,如果中國疲弱的經濟或金融業趨勢大幅提升政府或有財政負擔,他們可能下調中國的評級。
值得警惕的是,持類似看法的還不止標普一家。高盛最近也對中國企業債務問題提出了警告,認為中國企業走下坡路,使得壞賬問題日益惡化。據高盛估計,由于中國企業盈利持續疲弱,中國銀行(601988,股吧)業去年的壞賬率實際上可達9%,遠高于官方估計的1.7%,業界估計需要要5-6年才有可能消化潛在的壞賬損失。為此,中國有關監管部門今年可能會降低不良貸款的撥備覆蓋率——此前有知情人士透露,國務院正在考慮降低銀行壞賬撥備覆蓋率,而有些大型商業銀行已經在用120%的壞賬覆蓋率來做2016年預算,這比目前中國規定的銀行撥備覆蓋率150%降低了30個百分點。德國商業銀行稱,中國銀行業為了避過監管限制,將會增加以信托或資產管理計劃來放貸,并將資金減記為應收賬款,而不是有著更嚴格監管的貸款項目,估計涉及金額可能高達11.5萬億元,5年內的壞賬有可能漲至1萬億元。
就目前形勢來看,標普調降評級的預警值得中國有關部門和市場高度關注。中國經濟正處在趨勢性的放緩過程中,人民幣面臨較大的階段性的貶值壓力,國際國內對中國市場仍然持一種持續的負面看法。在這種脆弱而敏感的時候,調降評級的可能性對中國將是一次沉重的威脅——它不僅會導致人民幣進一步貶值,對外資進入中國市場增添疑慮,還會顯著抬高所有中國企業在海外的融資成本,繼續增加中國企業的債務水平。
在中國的三類債務——政府債務、企業債務和私人債務中,中國的企業債務風險最大。有數據顯示,至2014年,中國非金融企業債務規模(剔除地方政府融資工具債務)總計人民幣77.9萬億元,相當于GDP的122.3%,僅低于新加坡的201%,但顯著高于大部分國家的水平(韓國為105%,日本為101%,美國為67%)。2009年以來企業債務急劇增長,年均復合增長率達20.5%。預計這些債務中的60%左右來自國有企業。自2008年以來,企業債務情況出現了分化:工業類國有企業債務出現了大幅增長,私營企業則降低了杠桿水平。因此,未來中國債務問題惡化,很可能首先從企業債務爆發。
從1月份的金融數據來看,也顯示了銀行壞賬增加的可能。今年1月的社會融資規模增量達3.42萬億元,分別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1.61萬億元和1.37萬億元。中國1月M2、新增人民幣貸款與社融規模大超預期。M2同比增速創19個月新高,新增人民幣貸款創歷史記錄。在那些對中國債務問題充滿懷疑的國際機構看來,1月份的融資規模是中國繼續擴張信貸的一個強烈信號,如果中國通過擴張信貸支持投資支出,來維持強勁的經濟增長,這可能加大國際機構下調中國評級的可能性。
中國在維持龐大經濟體以中高速增長的同時,中國的債務水平也在不斷上升,尤其是中國企業債務不斷惡化,帶來銀行壞賬不斷增加,這將加大中國未來出現債務違約的可能性。標普的警告是一個信號,顯示中國被調降評級的陰影并未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