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智庫研究報告指出,中國的制造業供應鏈不僅面臨外部競爭壓力,還受到自身債務風險牽絆,處于內外合擊的不利局面,債務問題可能成為壓垮中國制造業最后一根“稻草”。國家制定貨幣和金融政策,必須對此慎重加以考慮,畢竟制造業仍是中國當前的立國之本。這篇報告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債務問題已經成為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約束之一。據彭博統計數據,截至6月底,中國企業和家庭的未償還貸款占GDP的比例為207%,遠遠超過2008年的125%。其中,企業債務最為棘手。有數據顯示,中國非金融企業的債務規模(剔除地方政府融資工具債務)總計人民幣77.9萬億元,相當于GDP的122.3%,顯著高于大部分國家的水平(韓國為105%,日本為101%,美國為67%)。特別是2009年以來,中國企業的債務急劇增長,年均復合增長率達20.5%。
實體企業債高企帶來的風險已經威脅到全球供應鏈的安全。英國皇家采購和供應學會(CIPS)的一份新報告稱,中國面臨問題的債務市場正在日益成為全球供應鏈的一個威脅。CIPS經濟學家格倫說,一旦中國央行采取行動收緊債務市場,不管是通過貨幣政策還是允許更多借貸人違約,與中國存在業務往來的公司可能會發現他們的供應商在一夜之間陷入混亂。
為了規避中國債務對供應鏈產生的風險,CIPS指出西方企業應當加快準備替代方案。因為隨著信貸收緊,它們供應鏈深層的中國小型制造商面臨壓力,這類企業通常財務不甚透明,可以只與其他中資供應商打交道,所以西方企業監控起來更加困難。如果這些小型制造商倒閉,面向供應鏈上游企業的供應可能中斷。為此,CIPS提出在中國經營業務的企業加強與當地供應商的溝通,準備好供應鏈中各級供應商的替代選擇。這樣如果一家供應企業倒閉,則可以迅速啟用另一家供應商。
英國皇家采購和供應學會的上述警示,向我們提示了中國制造業面臨的另一重風險。安邦咨詢(ANBOUND)研究團隊曾指出:近年來,雖然中國勞動力成本提升,但是相對于東南亞和印度等國家,中國仍然擁有一流的基礎設施以及門類齊全、配套完備的供應商體系。這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勞動力成本上升帶來的不利影響,成為穩定中國制造業的“蓄水池”。
但是,中國的供應鏈體系正面臨前后夾擊。一方面人力成本敏感的制造業環節遷往工資更低的國家。日本、韓國、美國和歐洲的新投資開始流向東盟、印度及其他地區。這將提升這些新興市場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另一方面,隨著信息網絡、自動化和3D打印等技術的突破,全球供應鏈的制造環節有可能重回發達國家,以發揮其人力資本水平高、靠近消費市場等優勢。
中國的制造業供應鏈,如果在面臨外部沖擊的同時,因為自身的債務問題“自廢武功”,則會“雪上加霜”。也就是說一旦企業債務鏈條斷裂,形成系統性風險,將導致中國制造業企業整體坍塌。這將會倒逼全球供應鏈替代進程加速,使得跨國企業加快向東盟、印度乃至墨西哥等國家的轉移步伐,以尋求更為穩定的供應鏈環節。雖然這在短期內會對世界經濟產生一定影響,但是一旦全球供應鏈重新穩定,中國制造業將被排除在新的制造業供應鏈體系之中。毫無疑問,這種后果將是嚴重的。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中國的制造業供應鏈不僅面臨外部競爭壓力,還受到自身債務風險牽絆,處于內外合擊的不利局面,債務問題可能成為壓垮中國制造業最后一根“稻草”。國家制定貨幣和金融政策,必須對此慎重加以考慮,畢竟制造業仍是中國當前的立國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