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糧食安全,“北疆糧倉”的貢獻在不斷提高。昨天,中國·內蒙古糧食高質量發展指數報告在京發布。報告顯示,2015年至2019年五年間,內蒙古自治區糧食凈調出量增長6.72倍,2019年達到約200億斤。
內蒙古自治區糧食發展優勢得天獨厚,是我國十三個糧食主產省區之一和六個糧食凈調出省區之一,被稱為“北疆糧倉”。中國·內蒙古糧食高質量發展指數由新華社中國經濟信息社與內蒙古自治區聯合發布,指數以2015年至2019年為觀察期,通過“指數化”語言,反映內蒙古自治區糧食高質量發展情況。
2019年,內蒙古自治區糧食播種面積超億畝,糧食總產量達730.5億斤,穩居全國第八位;到2020年,糧食產量達732.8億斤,創歷史新高,實現“十七連豐”。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主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呈現“兩增兩減”,大豆、玉米、水稻、雜糧雜豆面積增加,馬鈴薯、小麥面積減少。玉米是內蒙古自治區第一大糧食作物,2019年種植面積5664萬畝,總產量544.5億斤,占糧食生產總量的74.5%。
數據顯示,內蒙古自治區糧食凈調出量由2015年的約30億斤增加到2019年的約200億斤,糧食凈調出量增長了6.72倍。到2019年,內蒙古糧食調出量指數顯著上升,達214.29點,較基期上漲114.29%。(記者 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