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自11月10日到18日,前后九天,中央四次提及“供給側改革”, 這一概念也成為時下經濟領域最火熱的詞匯。分析認為,推動供給側改革勢必將對我國經濟結構產生巨大變化,我國經濟將從傳統的重需求管理、重短期刺激,轉變為供給、需求“兩手抓”,我國未來的經濟發展有望翻開新篇章。
供給側改革大幕拉開
傳統意義上,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這屬于“需求側”的三大需求。而與之對應的是“供給側”。所謂“供給側改革”,就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分析指出,就我國目前經濟狀況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業,淘汰落后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專家表示,以前我國消費動力不夠,因而要刺激需求?,F在有了消費動力,但供給的產品卻滿足不了消費者的需求,“供給側改革”迫在眉睫。更重要的是,一味刺激需求會帶來產能過剩、經濟結構不合理等問題,而“供給側改革”,能改善相關問題。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包含5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通過改革增加勞動力、資金、土地、資源等生產要素的高效投入;二是通過改革促進技術進步、人力資本提升、知識增長等要素升級;三是通過改革培育企業、創業者、創新型地區或園區、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創新型政府等主體;四是通過改革激發各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五是通過改革淘汰落后產業、培育有市場競爭力的新產業和新產品。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表示,中央強調“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非要把宏觀調控從需求側全面轉向供給側,而是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做好供求平衡。供給和需求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二者缺一不可,而且要對稱平衡才能維持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過去,我們過多強調了需求側管理,忽略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重塑中國經濟增長紅利
眼下,世界經濟仍處于國際金融危機后的調整期,中國也處在新舊產業發展交替的關鍵期。在這背景下,我國一方面要對傳統增長動力進一步挖掘,通過結構調整、路徑優化、產業升級改革現有經濟;另一方面,也要加快培育新興經濟增長力量。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表現出“高增長、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低成本”等顯著特征。然而,近年來隨著生產要素從低生產率部門向高生產率部門轉移的空間逐步縮小,技術追趕和要素轉移的步伐相應放慢數量型擴張的經濟模式已經難以支撐如此龐大的經濟體量實現高速增長。
此外,2012年以來,投資、消費、出口傳統“三駕馬車”需求呈下行走勢。數據顯示,2012-2014年,投資增速回落4.9個百分點,消費增速回落2.4個百分點,凈出口對GDP增長的負拉動更是延續了幾年?,F實需求的“疲弱”與巨大的潛在需求得不到滿足的現實,實際上反映的是經濟供需結構不匹配的深層次矛盾。我國經濟從原來的“舊常態”向“新常態”過渡轉型,著眼于保持中高速增長和(港股00001)邁向中高端水平的“雙中高”目標,推動供給側改革勢在必行。
中國經濟正處在動力切換、結構轉變、階段更替和風險緩釋的關鍵時期,保持7%左右的中高速增長,意味著我國要比成熟市場經濟國家2%-3%的增速高出約4-5個百分點。在原有增長機制和主導產業衰退的同時,需要培育出影響面廣、潛力大的新主導產業,將潛在的供給需求優勢轉化為現實的增長動力。通過這一過程,中國經濟增長紅利有望得到重塑。
多領域概念股有望獲益
供給側改革勢必推動我國經濟結構發生巨大變化,而這也將帶動現代服務業等現代產業的加快發展,并逐步取代重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核心地位,成為我國新的經濟支柱。
目前,國內消費比重在國民經濟占比重越來越大,而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也越來越大。服務經濟占主導的時代已經悄然來臨,同時說明未來將更大力度提供服務業供給側。對于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機遇,綜合近期券商觀點認為,醫療服務、體育服務、教育服務、休閑娛樂等四大領域成為券商普遍看好的現代服務業細分領域,相關行業也有望迎來巨大投資機會。
另外,目前國內工業數據一路下滑,發展服務業不代表放慢工業發展進程。因此,重新拾起第二產業仍是重點。業內認為,從著手方面考慮,自然要發揮優勢。目前,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我國正在這條嶄新的道路上奮力前行,這也是我國實現經濟轉型、產業結構調整,打造經濟發展新模式、新動力的必由之路。而近年來資本市場上高端制造這一相應板塊也多次站在A股風口之上。提起高端制造,高鐵無疑是享譽海內外的中國名片。此外,核電也是資本市場較為關注的高端制造細分板塊之一,在內陸核電重啟、核電資產證券化、核電出口等多重催化劑下,未來板塊表現仍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