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A,這個概念恐怕現在的年輕人都沒聽說過。其實這個東東還有一個通俗的名稱,商務通。當年,“手機、呼機、商務通,一個都不能少”曾是紅遍大江南北的廣告語,手里拿個PDA也是很時髦的事情。為什么一個都不能少?因為這三樣東西代表了消費者基本的通訊需求,手機用來打電話接電話,呼機用來接短信,商務通用來記錄聯絡人信息。
現在,呼機不見了,商務通也不見了,他們的功能早就被整合到手機里了。不但如此,電視的功能、電腦的功能、上網的功能,以至于訂餐、訂賓館、訂機票火車票等功能,也統統被整合到手機里了。
在PDA如日中天的時候,筆者也曾對這個行業有過關注和采訪,其中一個細節令筆者印象深刻:有一家PDA制造商,很敏銳地發現了自己的短處,因此要求手下的技術人員將PDA的電話本記錄功能整合到手機里面去,造一個PDA手機。結果,這家企業的技術人員費了巨大的財力物力,得出一個結論,太難了,做不了。
為什么做不了?原因很簡單,隔行如隔山。相對于PDA的制造,手機是另外一個行業,技術含量要復雜得多(至少當時如此)。
你把自己的觸角伸進了別人的地盤,想占一塊地兒,分一杯羹,哪有那么容易。所以,經濟學的定律之一“堅守自己的主業”,是十分有道理的。
賈躍亭的樂視,它的主業是什么,筆者并沒有一個十分清晰的概念,和互聯網有關,和終端有關,大概是沒錯的。和汽車的關聯度不大,大概也是沒錯的。
因此,當各路消息紛紛傳說,樂視要造車了,筆者也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當年那個想把電話本整合到手機里的企業,覺得雙方有點類似,覺得樂視似乎有一種任性的嫌疑。筆者覺得,相對于賈躍亭和他的樂視,汽車制造這個行當,不但隔著山,而且隔著水,“山一程、水一程,千山萬水看不清。”
而賈躍亭呢,看起來是個不信邪的人、一個認死理的人、一個不到黃河心不死的人,一句話,一個干事業的人。而且,他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是土洋結合的大手筆,一方面和本土的北汽合作,一方面和國際頂尖的阿斯頓·馬丁合作。這兩家企業,將來都是樂視的代工。
根據媒體的報道,樂視汽車的全球研發團隊已經超過700人,其中北美400余人。首輪樣車試制已經結束,其超級汽車概念版將在明年北京車展上亮相。
在賈躍亭看來,樂視超級汽車是這樣的:“代表當時、當下科技的最高水準,把所有最頂尖的產品、最頂尖的元器件組合到一起,形成完美的融合,制造出極限科技汽車產品;創造一個全新的互聯網交互場景,暢想你能夠坐到這輛車后,從半自動駕駛到自動駕駛,從家里互聯網狀態跳入到另外一個移動駕駛狀態,全新的互聯網售后產品,打造出完整的互聯網智能生態系統。”
說實話,這樣一段描述,筆者并沒有完全看明白。
在沒有見到動力強勁、外形美觀的真車之前,樂視汽車不會給人深刻的印象。
倒是賈躍亭的“賭”性,十分搶眼。
10月27日,媒體的報道,截至當日,賈躍亭共持有公司7.83億股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42.18%,其中已質押股份6.09億股。
10月30日,媒體再報道,賈躍亭減持股份1億股,套現32億,所得資金將全部無息借給上市公司。
僅僅以上兩組數據相加,賈躍亭質押加減持共7.09億股,占9成了(還有沒有其他的,筆者也懶得查了)。
老賈,真是豁出去了,驚天動地賭一把!他能賭贏嗎?
至少在汽車這個項目上,筆者抱持相當程度的懷疑態度。
6月17日,知名學者劉姝威發表了《嚴格控制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減持套現》一文,文中提到賈躍亭減持套現約25億,建議證監會規定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董事長、總經理減持套現應該提前一個月公示。該文引起熱烈反響。
不到一星期,劉姝威又發布了一份樂視網分析報告,其總體觀點,是認為樂視的燒錢模式難以持續。
劉姝威表示,自從2014年6月牛市啟動以來,創業板上市公司經常提到“故事”、“概念”,以及“故事”和“概念”的“想象空間”。她質疑,當一個證券市場靠“故事”和“概念”的想象空間吹高股價,根本不提投資者的收益回報,大股東以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任意減持套現巨額資金,這個證券市場還能夠運轉下去嗎?
劉姝威的質疑,發人深省。
樂視的汽車,是不是一個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