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十部委和央行相繼發布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其指出支持各類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開展合作,建立良好的互聯網金融生態環境和產業鏈;并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業務創新,為第三方支付機構和網絡貸款平臺等提供資金存管、支付清算等配套服務。
據了解,目前資金大部分托管于第三方支付平臺,而非銀行托管,隨著《指導意見》的落地,很多平臺開始排隊委托銀行進行資金存管。
過去,網貸平臺主推第三方支付平臺進行托管,因為其本身技術上占有優勢,第三方支付取得了較快發展。
第三方支付作為銀行服務的延伸和有效補充,起到絕對的優勢作用,然而網貸平臺資金托管搬家,轉而跟銀行合作,第三方支付目前生存狀況如何?網貸選擇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方向怎樣?
過去第三方支付通常為在線理財市場中扮演著理財平臺的資金通道或托管機構而存在,而今,由于《指導意見》第十四條關于“客戶資金需選擇符合條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資金存管機構”的規定頒發后,整個第三方支付機構或將因此遭遇行業危機,如若此規定全面實施,那么其原先占有的近80%的資金托管市場將蕩然無存。
中瑞財富戰略合作副總裁榮春獻近日在《財經》新媒體首屆互聯網金融理財沙龍上表示榮春獻介紹無論是第三方存管還是銀行直接存管,國家不希望第三方支付沉淀資金,從通道變成銀行。P2P行業由于資金多數托管于第三方支付機構,因而躺槍。
第三方支付自然不具備傳統銀行的天然優勢,網貸平臺資金搬家遷移到銀行進行托管本是好事,然而據了解,搬家費時費力,也存在潛在問題。
開鑫貸總經理、江蘇省互聯網金融協會副會長周治瀚透露目前各家企業支付體驗上精力付出都很大,目前很多公司將60%的精力都放在解決支付的痛點問題,然而目前“資金搬家”的支付成功率都很低。
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支付要看政策、走批量、換賬戶,目前資金搬家很麻煩,未來仍舊要看政府的政策走向。
據了解,目前互聯網金融公司大量時間花在支付環節PK上,某家機構因為更換了民生托管,大量用戶反流到其它平臺。原本此事應對第三方支付平臺產生一定影響,然而本身由于目前大多數平臺的資金都在第三方支付平臺進行托管,資金搬家也成了難題。
周治瀚介紹,《指導意見》提到了資金存管,目前其主要方式就是由商業銀行直接介入,這種方案實際上可以說是托管方案,商業銀行負責整個資金走向,包括流轉。
榮春獻提到設計、服務靈活性、理念更符合投資人體驗需求。金融工場副總裁李建光提示投資者,即使接入資金存管、托管方案以后,仍舊要擦亮雙眼看平臺,不要因為平臺有銀行自己托管就輕信平臺。如果平臺自身不誠信,做假項目,風險依舊存在。
李建光提醒投資者,即使換成了目前最嚴格的資金托管方案,平臺如果本身有道德風險,造假項目,風險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