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對企業的各種約束,同時也要打破對銀行準入的約束,為民營資金能進入銀行業開通一個暢通的渠道,也給金融市場有個充足的競爭,使銀行的經營利率與企業利潤相匹配,真正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最近,央行再次下調利率,目的是為了進一步降低社會融資成本。與此同時,國務院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如確定完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推動企業加大研發力度、確定在全國建立居住證制度,通過戶籍制度改革推進城鎮化等。這些政策的出爐好似是給當前實體經濟的下滑鋪了一層“防滑墊”。政策很有針對性,但在筆者看來,目前資金通道問題似乎并沒有按照國家政策的意愿而流向政策所指,銀行資金難以與實體企業相融。今年人民幣貸款截至9月末增加了9.9萬億元,同比增加2.34萬元,人民幣貸款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的75.3%,表明我國企業融資方式仍是以銀行信貸融資為主體渠道,而且這么多銀行資金進入了市場,為什么實體經濟依然感受不到央行的春風雨露?這個問題的根子還在銀行,說明銀行的貸款投放并沒有真正進入實體經濟。其實資金投放選擇權在市場化還不是很完備的情況下,里面有各種因素阻礙著銀行資金與實體經濟的密切接觸,筆者從社會角度、銀行角度、企業角度三個方面來梳理一下其中緣由。
從社會角度看,我國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同發達國家相比顯得較弱,雖然我們也涌現不少網絡的創新者,但那正是因為現行的一些市場人為因素阻礙著市場交易活動,人們只有通過網絡來規避經營活動中相關的一些費用。這也間接成就了像阿里巴巴、京東等一些網絡平臺企業的興起。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盡管如此,我們的實體企業也并沒有因交易環節費用的減少而茁壯成長,有的同樣是我國生產的物品在國外買反而比國內便宜,想想不遠萬里的運輸費用單就物流成本也不會比國內低到哪里去,但物品價格的倒掛為何頻現?究其原因在于我國出口企業承受的綜合成本(包括生產物流、稅費等等)還是居高不下,成本推高導致企業失去競爭力,我們的內需拉動就變的很脆弱,十一假期我們僅到日韓就有五六百萬人出國消費,這些高端消費群體為何熱衷于日韓?問題就在于我們的產品失去創新能力,產品質量、產品價格都沒有優勢,這種情況下又怎能讓那些高顏值的消費者停下腳步?可以試想:銀行又怎么可能敢把資金投放給那些漸失競爭力的企業?
從銀行角度看,央行的降息降準近年被頻繁使用,央行的意圖是降低市場的融資成本,向市場釋放巨量流動性,以此改善實體經濟的資金短缺。央行的另一用意是利用降準降息的市場行為來把銀行的資本引導流向市場,這個與2008年用4萬億投資拉動經濟方式大不相同,那種方法只能起一時之效,雖然當時止住了經濟下滑勢頭,但留給市場的后患也層出不窮,它使資產泡沫加大,被吹大的資產泡沫因為與市場效率不能同步而使資產并不能獲得相應的收益,它延續的影響力稀釋著現今的政策效果,所以盡管央行一再降準降息和中期貸款便利操作(MLF)信貸資產質押再貸款等,但市場已經失去了一些彈性功能,降息降準等這些市場化的操作方式也不能拉高資產收益率了。此時,站在銀行角度,肯定會把風險預期前移,所以盡管央行一再使用各種政策工具,但各個商業銀行卻首先考慮自身信貸資金安全,按著自己的一套行為準則行事。因為早先的泡沫把市場的利潤率拉得很低,很多企業的利潤率甚至覆蓋不了銀行的信貸利率,這樣就導致實體經濟的利潤率不能與銀行利率相對接。所以銀行資金找出路肯定會把這部分實體經濟排除在外,這個時候,如果有一個相對比較安全的具有壟斷性的東西,那么它一定會成為銀行首選,而國有企業、政府投資的巨型項目具有這種標準特征,它們雖然低效,但壟斷的好處足以保證銀行的資金安全。所以我們就會看到銀行貸款的數額雖然猛增,可真正流動到實體經濟的中小企業并不是很多。
從中小企業角度看,企業向銀行借款面臨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合格抵押物品,有的企業雖然有廠房、土地、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作為抵押物,但在經濟下行的情況下這些抵押物也并不是銀行的最愛,因為銀行害怕企業經營失敗破產清算,按照現行法律的優先原則,企業破產要先付工人工資、社會保險費和法定補償金、繳納所欠稅款等,最后才輪到銀行債務,所以企業的一般抵押物品對銀行吸引力也在減弱。當然銀行也會看重企業產成品、半成品、在途商品、現金流量、上下游企業的經營情況等,但這些選項對于銀行也只能算作企業融資的輔助性指標。
從上述三個方面分析,實體經濟融資難是多種因素相集合而造成的,它的化解方式只能通過市場的自我修復。在宏觀上我們相信金融市場往往不缺有效的投資者和融資者,缺的是有效的市場運行機制。在微觀上我們要從價格環節入手,對競爭性價格領域要全部放開,制定科學、規范、透明的價格監管制度,因為價格機制是市場機制的核心,公平的價格機制是破除壟斷的必要條件,所以,打破對企業的各種約束,同時也要打破對銀行準入的約束,為民營資金能進入銀行業開通一個暢通的渠道,也給金融市場有個充分的競爭,使銀行的經營利率與企業利潤相匹配,真正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樣,實體經濟不能順暢融資的問題就能引刃而解。
(作者單位系安徽舒城農村商業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