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熱度依然不減。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我國互聯網金融規模已經突破10萬億元,其中第三方支付和P2P表現搶眼:2014年,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近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390%;P2P市場交易規模2514.7億元,比2010年時增長183倍。
近日,在“2015互聯網金融論壇暨上海浦東國際金融學會互聯網金融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上,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研究院執行院長趙曉菊表示,互聯網金融發展雖然迅速,但大多是拼“價格”,這也導致一些P2P平臺出現了倒閉潮。
趙曉菊認為,未來互聯網行業的燒錢模式將不再繼續,針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將逐漸收緊。互聯網企業應改變發展模式,以適應新的環境。
合并成趨勢
今年以來,發生在互聯網科技界的合并層出不窮。上周,攜程、去哪兒突然戲劇性地宣布“在一起”,這是今年繼打車軟件滴滴與快的,分類信息服務網站“58同城”和“趕集”,本地服務網站“美團”和“大眾點評”的第四起重大合并。
對比,趙曉菊表示,現在的互聯網企業做金融主要是在搶市場、搶份額、搶平臺,具體手段就是拼價格。這是互聯網企業歷來占領市場的手段。然而在經歷了初期的“燒錢”大戰之后,未來3到5年,互聯網機構的合并會成為趨勢。
“我曾經乘坐嘀嘀打車和一號專車,最近司機告訴我這些打車軟件都不好玩了,因為合并之后司機得到的獎勵越來越少。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司機的獎勵少了,就意味著公司的運營成本降低了。”趙曉菊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舉例說明。
趙曉菊認為,目前互聯網業務的集中度非常高。這意味著,如果一家企業無法進入行業前三,那么后面的競爭和發展將面臨很大的壓力和挑戰。
趙曉菊預計,互聯網企業未來有兩種發展方式。其一是不斷把自己做大做強,然后主動地迎接并購,其次是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就率先并購其他競爭對手。“在互聯網的大環境下,一家企業往‘小而精’的方向發展是比較困難的。”趙曉菊說。
監管漸收緊
P2P自2010年入駐中國以來,一直在寬松的生長環境中自由發展,沒有嚴格的政策約束和行業監管,發展完全處于企業自由發揮狀態。由于其自誕生就處于放養的狀態,被外界形容為“野蠻生長”。
趙曉菊認為,盡管P2P平臺發展迅速,但近年來倒閉的平臺也不少。究其原因,一些P2P平臺光靠高利息、高成本而缺乏優質標的或者資產,最終難以為繼。
“我們曾經對倒閉的P2P平臺做過分析,發現他們的初心并不是詐騙錢,而是在沒有監管情況下承諾很高的利息拉攏用戶,最后難以為繼。這種情況一定要引起警惕。”趙曉菊提出,在互聯網與金融融合的過程中,監管理念、體制機制也需要不斷地適應新的情況。
據了解,目前P2P監管細則在征求了央行、證監會、保監會三部委意見已經呈報國務院審批,但卻被“打回”要求擴大征求意見范圍。目前,銀監會已在積極協調更多部委加入征求意見范圍,并向超過十個部委征求意見,P2P細則年內或難以出臺。
“P2P行業在過去三年中發展非常迅猛,但現在應該開始進行監管了。如果再不監管,這個問題比較嚴重,對行業穩健發展是不適合的。”趙曉菊建議,P2P平臺應該加強技術及風控方面的人員投入,此外還要加強對黑客攻擊、冒充投資人等安全漏洞的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