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強市,是市第十二次黨代會確定的“16136”總體工作思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質量發展征程中留下了一串串閃亮的足跡。

綠水漾清波,魚兒游淺底,49座橋梁架設在“一渠六河”上,宛若顆顆熠熠生輝的明珠環繞古城。“一渠六河”還與古城墻、環城綠帶一起,形成“三環抱城”立體景觀帶,為市民提供了舒適美觀的休閑文化長廊,靈動自然展現了開封“水中有城,城中有水”的北方水城風貌。這是開封文旅強市建設百花齊放的一個精彩剪影。
文旅是開封最大的優勢。開封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發展,在全省乃至全國都處于“領航者”“領頭雁”的位置。“十三五”期間,開封市以文旅產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經濟貢獻率達到50.6%,為古城保護發展注入新活力。
近年來,開封市搶抓重大戰略機遇,深入貫徹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宋都古城保護與修繕等重大戰略,堅持創意創新,夯實文旅文創融合發展之路,提出“一都一城”戰略目標,即高水平建設世界歷史文化名都、高標準打造國際文化旅游名城,把開封建設成為全省文化中心、創新中心、宜居宜業宜游中心。
如何激活文化基因?開封突出高端引領,堅持高位推進,探索了“五個全域”路徑。在活化文化資源上,推動文化資源向項目、向產業、向發展新動力轉化。
開封先后完成13.5平方公里的開封城墻保護修繕貫通工程,10.2公里的宋都水系、“一渠六河”和“十湖連通”工程;先后開展多處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在激活沉睡文化基因、深化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加強古城保護利用、傳承城市文脈、增進文化自信、推動高質量發展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實踐。
依托《宋都古城保護與修繕規劃》,開封市突出抓好“三條文化帶”和“四廂二十坊”,將古城墻文化帶打造為生態旅游環和文化創意產業帶,將千年中軸線文化帶打造為宋文化傳承展示主軸文化帶,將大運河及水系文化帶打造為古城水生態公共文化體驗帶。“十四五”期間,以歷史文化街區和風貌區為重點,實施古都風貌再現工程,用“繡花”功夫做好古城每一寸土地的保護、建設和發展。
持續做好遺址遺跡保護展示。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有關領導同志明確提出支持州橋遺址挖掘保護工作,全力支持開封創建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開封市圍繞弘揚黃河文化、打造宋文化IP,籌建省古代城市考古博物館、州橋—古汴河遺址博物館,加快建設黃河懸河文化展示館,積極推動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和宋都古城申遺。系統謀劃推進州橋大相國寺中山路及周邊片區、安遠門河南大學鐵塔陽光湖片區、禹王臺繁塔清明上河圖原址片區等三大片區建設和城墻貫通、開封水系等兩項基礎性工程,確保成功創建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
加快文旅文創融合高質量發展。聚焦系統性重塑、顛覆性創意、沉浸式體驗、年輕化消費,重點打造王朝歷史、治黃史詩、科技發明、四大古都、紅色中原等5條線路。計劃今年完成文旅重點項目投資100億元以上,確保全年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6.5%以上,力爭到2025年達到8.5%,不斷擦亮開封高質量發展鮮明標識。
來源:開封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