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走一線
創新是發展的長遠大計。秦創原從誕生之初,便引領科創賽道破題,賦能經濟發展,擔任著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建設共性技術研發平臺、推進政產研學金深度融合、打通科技創新工作“最后一公里”堵點的責任。
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一年來,西安市科技創新能力持續增強。作為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的牽頭單位,今年,市科技局和相關單位將推動“一總兩帶”率先發展、加快“三器”平臺建設、提升科技成果就地轉化效能、強化企業創新能力、加大創新人才引育力度和持續優化創新創業環境等方面工作,狠抓秦創原平臺建設和創新能力提升,讓創新成為助推西安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引擎。
組建創新聯合體
重點解決“卡脖子”難題
近日,在中星測控MCS實驗室里,實驗人員正在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腦上數據的變化,這里正在對一批航空產品使用的傳感器進行低溫測試。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個傳感器形狀大小酷似5角硬幣,重量大概不到10克,很多性能卻已經在國際上遙遙領先。即便是在零下50℃的超低溫下,也能做到運行穩定、結果準確。
“別看這小小的一枚傳感器,從國外進口需要1萬~2萬元,經過我們的技術攻關,在秦創原創新思路的指引下,我們不僅真正解決了中國高端工業壓力傳感器的‘卡脖子’問題,大規模生產后成本也降低到千余元。”西安中星測控有限公司董事長谷榮祥說。
作為國內著名的壓力傳感器及智能傳感器生產企業,今年年初,由中星測控自主研發的MCS01工業壓力傳感器正式進入市場,不僅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還很快搶占了市場份額。谷榮祥告訴記者:“MCS工業壓力傳感器,我們研發了6年多時間,最終產品單項和綜合指標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解決了關鍵技術‘卡脖子’問題,還大大降低了成本,目前已經可以對外出口。”
谷榮祥表示,過去國產傳感器產品長期以中低端為主,數字化、智能化、微型化產品嚴重欠缺。在MCS傳感器6年多的研發過程中,企業也遇到了諸如技術、產品、人才等許多難題,然而這些難題,都在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的助力下很快得到了解決。
2021年3月,陜西全面啟動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構建從研發到孵化、再到產業化的科創系統,為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賦能。根據西安市秦創原建設重點工作安排,我市組建了首批9個創新聯合體,承擔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任務,推動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融合。
作為我市批準組建的第一批創新聯合體成員,西安中星測控有限公司作為牽頭單位成立了西安市物聯網泛在工程創新聯合體,深入物聯網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聯合多方力量共同疏通圍繞產業鏈價值提升研發、生產應用的關鍵共性技術問題,推動物聯網行業高質量發展。
“作為秦創原創新聯合體的成員,我們通過創新聯合體,首批聯合了8家西安市的傳感器和物聯網企業,我們也獲得了更多的市場機會,進行補鏈、強鏈、延鏈。”谷榮祥自豪地說,現在,中星測控研發的多款傳感器產品已經接近或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不僅突破了外國企業的技術壟斷,也開啟了國產傳感器從代理到自主研發、出口世界的創新之路。“目前我們正朝著全球有影響力的創新型公司、創新型的高新技術企業這一目標不斷努力。”
創新平臺是集聚創新資源、開展創新活動、支撐產業發展的引擎載體。在西安這片沃土上,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的助力,讓更多科技企業在奮斗道路上更有信心。
今年,我市將持續加強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布局。進一步推進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國家分子醫學轉化科學中心、先進阿秒激光、電磁驅動聚變、人工智能計算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國家超算西安中心建設運行。主動融入陜西省“1155”工程,圍繞全市19+1(人工智能)條重點產業鏈加強創新技術供給,重點布局一批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平臺。加速推進建設秦創原立體聯動“孵化器”、成果轉化“加速器”、兩鏈融合“促進器”等特色示范平臺60個,建成市級以上創新聯合體、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和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平臺40個。
孵育并舉
助推企業“登高、升規、晉位、上市”
走進位于西安碑林區的中航創世智造中心,記者看到,在這個約2200平方米的廠房內,擺放著10余臺已組裝好的長著“大辮子”的“鋼鐵俠”——吊掛式康復機器人,這些機器人正在“排隊”,等待工作人員做最后的線路焊接和檢測。
這些“鋼鐵俠”檢測合格后會進入下一個打包環節。在廠房進出口,幾臺用木箱子打包好的機器已經寫上了地址,等待發往客戶手中。
“我們每臺康復機器人都有20多個傳感器,機器在這里組裝完成后進行焊接和檢測。‘大辮子’則是輔助康復者能夠正常站立的懸吊帶。”工作人員介紹,經過機器檢測和真人上機檢測合格后,會從這里發往全國各地。
中航創世機器人(西安)有限公司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首家專注于人工智能和服務機器人領域的新興高科技公司。為了在技術上取得突破,碑林環大學創新產業帶幫助企業對接了微軟加速器,在軟件開發、平臺搭建上幫助企業完成了機器人設備監控與數據分析平臺的搭建,建立了訓練者康復信息管理平臺,完成了國內第一個專業化的康復醫療生態圈的搭建。在碑林環大學創新產業帶幫助下,中航創世還加入了“微軟創業扶持計劃”,在技術、業務(客戶)、銷售、融資、培訓等方面都將得到相應扶持。最終,不到1年時間,中航創世就成功“出殼”,如今已與全國20余個省份的70多家醫院建立合作,去年的銷售額近5000萬元。
“這樣的大力支持,對我們這樣剛剛成立的公司來說,真的是雪中送炭。”中航創世總經理賀琛感慨地說,“我們落戶碑林環大學創新產業帶后,他們不僅幫助解決了最為棘手的廠房和辦公場所問題,更是在人才、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全方位支持”。
碑林環大學創新產業帶對企業的孵化與培育,是我市多措并舉、扎實推進科技企業發展壯大的一個縮影。“創新街區現已建成國家級‘雙創’載體13個,累計培育企業(創業團隊)2350家。”碑林環大學創新產業帶主任林原介紹,碑林環大學硬科技創新街區已列入全國首批國家級創新街區試點,并入選首批西安市秦創原“三器”示范平臺,納入秦創原平臺體系給予重點支持。
今年,我市將持續提升企業創新的內生動力,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開展科技型中小企業倍增計劃,實施科技企業“登高、升規、晉位、上市”工程,構建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上市企業”全生命周期培育鏈條。繼續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規范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工作,推動符合條件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應評盡評”。探索建立全市科技企業基礎信息庫,優化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加速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發展壯大,培育市級及以上瞪羚企業100家。全年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預計將達到87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將達到10000家。
打造科技經紀人隊伍
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
一邊是高校豐富的科技資源,另一邊是企業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的迫切需求,如何加快創新供給與產業化需求的高效銜接,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在秦創原的舞臺上,活躍著一支幫項目和企業牽線搭橋的“紅娘”隊伍——科技經紀人,西安交通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概念驗證中心蔡克就是其中一員。
“高校早期項目居多,但大多數企業、投資機構等更偏好相對成熟的項目,存在供需不平衡問題。一些好項目如果不能找到市場出路,將是巨大的資源浪費和戰略性損失。我們就是通過概念驗證的方式,對早期項目進行孵化,可幫助早期項目跨越‘死亡之谷’,早日與市場接軌,激發高校創新活力潛力。”蔡克說。2021年交大轉移中心申報西安市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項目,開展概念驗證中心建設工作。專門成立了工作小組,從頂層設計、規范化運營、生態系統構建三個方面進行探索,旨在建立概念驗證中心體制機制、形成可復制的工作模式,提升區域內高校科技轉化成果源頭供給質量并突破轉化瓶頸。
西安交大微電子學院劉明團隊的高品質軟磁材料及器件項目入駐秦創原,成立西安星耀磁電科技有限公司,這條從“科學家”到“企業家”的道路可不容易,蔡克全程參與并提供了一系列幫助。“從前期項目征集、論證、孵化,到引進種子輪、天使輪資金支持等,蔡克為我們提供了全面幫助。”劉明說。目前該公司已完成兩輪融資,總投資額400萬元,當前公司估值3000萬元。下一步項目團隊會加快研發、市場拓展和融資腳步,力爭在2022年實現公司估值達到2億元目標。
包括劉明教授團隊在內,目前蔡克已梳理高校技術成果107項,篩選出有效項目32項,已成功促成其中19項獲得了秦創原春種基金投資,1項已獲得天使輪融資,3項正在進行天使輪輔導和融資洽談。
打造科技經紀人隊伍,是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的有效手段。市科技局近年不斷創新機制,多措并舉暢通科技成果轉化渠道。建立技術經理人服務體系,累計認定初級技術經理人664名、中級技術經理人86人,認證技術經理人機構80家,開展秦創原項目路演等產學研金協同對接活動122場,推進科技成果就地轉化項目356個。
今年,省市將聯動培育壯大科技經紀人(技術經理人)、“科學家+工程師”“新雙創”三支隊伍,新增復合型技術經理人(科技經紀人、產品經理人)150名。多元化吸引高層次人才。圍繞重點產業鏈需求,加快引進一批產業創新團隊和優秀企業家、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建設一批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離岸創新創業平臺(海外研發中心、海外創業中心、海外科技驛站),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100名。到2023年,將累計引進培育各類高端人才1800名。
當前,西安正加速推進高質量發展,創新是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今后5年,西安將以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為引領,全面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在創新中不斷突破,在推動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做出西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