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基因A股IPO的消息給醫藥板塊打了一針興奮劑。
東北證券研報顯示,12月第三周醫藥板塊表現非常強勢。“醫藥生物行業本周沒有明顯推動因素,其中不可忽視的因素有華大基因IPO,它成為本周推動醫藥板塊跑贏大盤的主要動力。”招商證券某分析師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作為國內基因測序龍頭,華大基因帶給股市的利好可見一斑,不僅如此,兩年翻三倍的估值也使得華大基因被眾多機構投資者“簇擁”。但高估值之下,華大基因凈利潤卻并不盡如人意。2014年估值高達200億元的華大基因凈利潤只有2812萬元,二者矛盾凸顯。
另外,由于行業技術壁壘等瓶頸,上游供應商對原材料大幅提價,華大自身研究的測序儀因故流產,基因儲存和治療技術遇阻,技術難題和盈利壓力成為兩難。
公開資料顯示,華大基因是由華大醫學整體變更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此次在創業板上市,首次發行股票數量不低于4000萬股。
上市一波三折
作為國內首家做基因測序科學研究的機構,華大基因的地位非同凡響,因此其也被冠以基因測序界的騰訊,國內基因測序龍頭等稱號。
正因如此,華大基因也被資本市場瘋狂追逐,2012-2014年間,相繼有30余家機構成為華大基因的股東,其中不乏深創投、榮之聯、中國人壽、軟銀等熟悉的身影。
但華麗的股東陣容背后卻是華大基因一波三折的上市之路。
2014年,華大基因一度被傳將赴海外上市,甚至已經選定花旗與大摩作為承銷商,但最后不了了之。對于華大基因終止海外上市的原因,其董事長汪建曾對媒體表示,基因科技上了國家負面清單,不能讓外資涉入,因此基因公司只能在國內上市。
2014年底,華大基因被確認回A股上市,在此過程中,華大基因調整了戰略,擬將華大科技和華大醫學分開在H股和A股上市。
但這一計劃也打了水漂。華大股份披露的《申報稿》顯示,華大科技在2013年的營業收入是6.16億元,凈利潤為9867萬元;2014年,其營業收入為6.45億元,凈利潤卻只有649萬元。業績暴跌或成為華大科技放棄H股上市的重要原因。
今年6月,業內關于華大基因借殼上市的傳聞不斷,深深寶還是深圳惠程成為議論最多的兩個標的。另外,將華大科技和華大醫學合并,放棄港股改投A股的消息被華大基因公關人士默認。
對于華大基因為何放棄借殼上市選擇IPO,時代周報記者就相關疑問采訪華大基因公關劉旭林,但截至發稿未能收到回復。
估值兩年翻三倍
191億元是華大基因今年上半年的最新估值。
從2012年華大基因最早接觸資本開始,這一估值在3年內增長了4.6倍,2012年,資本機構給予華大基因的估值僅為33億元。
2012年12月,為收購美國上市公司Complete Genomics(下稱“CG”),華大基因的大門首次被資本敲開。創始人汪建終于卸下“科學研究是第一要務”的面具,開始擁抱資本。
為了籌措收購CG的資金,通過出讓華大科技42%的股份融資13.98億元,跟投機構近10家。其中,光大控股4億元,云鋒基金2.3億元,紅杉資本2億元,深創投2000萬元。
2014年,華大基因分三批引入了19家機構投資者,融資20億元,代價是出讓19.34%的股份。彼時,華大基因的估值高達105億元,較2012年增長了2.18倍。
與此同時,華大基因內部也開始重組調整。2014年11月,大股東華大控股以603萬元現金方式對華大醫學增資。12月,華大醫學與華大科技重組,華大控股、華大農業將其持有的華大科技合計57.62%的股權對華大醫學進行增資。
2015年上半年,華大科技先后引入和玉高林、中國人壽等外部投資者。其中,和玉高林出資20億元,占華大基因發行前總股本的11%,成為僅次于華大系的第三大股東;中國人壽、豐悅泰和分別以5億元的價格獲得華大基因2.7%的股份。重組后華大基因的估值高達191億元,較2012年增長4.6倍。
步步攀升的估值背后,是華大基因陰晴不定的業績。招股說明書顯示,2012-2014年,華大基因營收分別為7.9億元、10.4億元、11.3億元,呈穩步增長的態勢。而與此同時,其凈利潤卻反其道而行之,2012-2014年,華大基因歸屬母公司的凈利潤分別為8173萬元、1.36億元、2812萬元,其中2014年凈利潤較上年下滑79.3%。
不僅如此,2014年華大基因營業利潤也從2013年的1.99億元下降至5355萬元,降幅為73%。對于如此大的業績波動,華大基因并未在招股書中解釋詳細原因。
另外,華大基因測序生產業務采購單中顯示,Illumina在2014年下半年突然提高了測序試劑的價格,漲幅為55.81%。受此影響,華大基因的營業成本大大提升。
人事動蕩沖擊
作為全球最先進的測序儀和測序試劑供應商,Illumina早在2012年就獲得全球基因測序儀市場約64%的份額,華大基因等中游的基因測序機構多從Illumina處采購設備。
為了獨立自主研發基因測序儀, 2012年9月,華大基因以1.17億美元收購了CG公司,其主要產品為RevolocityTM基因測序儀,該系統一年可完成1萬個基因組的測序。
今年,6月8日,華大基因全資子公司Complete Genomics(下稱“CG”)自行生產的首批“超級測序儀”Revolocity亮相。
“因為華大基因購買了CG,所以Illumina也對其禁售最新的基因測序儀。Illumina擁有全球最先進的基因測序技術,它最好的測序儀華大基因基本買不到,如果脫離會影響檢測結果。”曾與華大基因有合作關系的一家基因平臺的CEO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記者就上述傳聞向劉旭林證實,但截至發稿未能收到回復。
自主生產基因測序儀的愿望就此落空,華大基因也陷入內斗傳聞。上述CEO透露,在CG公司的大裁員中,華大基因任職16年的原CEO王俊也被卷入上述風波。當時王俊等人要買CG,但后來賣了股份融來錢,買來CG卻消化不良,王俊因此被迫離開創始人團隊。
基因檢測業務發展遇阻之時,華大的基因儲存和治療業務推廣也障礙重重。一家證券公司的執董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基因技術分為檢測、儲存、治療。檢測技術市場競爭激烈,利潤較低,基因儲存技術成熟,技術含量不高,主要需要投資高額的設施,而真正能夠推動產業發展的是基因治療,但其目前在世界各國都存在很大的道德質疑和技術上的不確定性,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醫藥公司在技術上都引而不發,華大基因該技術在國內領先,但是市場應用遙遙無期。”
“華大在推廣基因儲存時同樣遇到很大難題,因為無法告訴客戶現在的技術對其潛在病癥有確定有效的治療方式,其說服力比較弱,而且儲存價格并不便宜。”上述人士補充。
王俊離職帶給華大基因的人事地震并未結束。今年9月,山東省濟寧市市長梅永紅正式離職,加盟華大,出任國家基因庫負責人。今年10月,王俊宣布其另成立了一家企業叫深圳碳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碳云智能”)。
碳云智能成立之時,除了公司所有合伙人和潛在投資人外,深圳創新企業代表悉數到場助陣,其中包括:騰訊控股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前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華為輪值CEO胡厚崑、萬科監事會主席丁福源、前馬耳他大使克俚福(Clifford Borg-Marks)等。
王俊在公司成立發布會上透露,碳云智能幾個月內就能有健康管理產品出爐,未來可能向互聯網和人工智能延伸。而當前,華大基因也著手聯合其他數據平臺,為基因公司和醫院提供數據平臺服務,頗有競爭意味。
重點推薦更多精彩資訊請點擊 網易股票
證券要聞
禁令解除大幅減持或難現 要躲開哪些股票?
B股暴跌拖累A股 數據告訴你市場怎么走?
行業動態
可穿戴市場規模增近5倍 7股借美國CES展上揚
充電樁新國標明年實施 6只個股3個月股價翻倍
公司新聞
天目藥業重組一次次生變 標的資產疑點重重
匯源通信重組瞄準安防業 通寶萊火速“改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