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監會近日在2018年全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工作會議上公布的一組數據引人關注:2017年,在全年貸款新增12.6%的情況下,銀行業總資產只增長8.7%。這表明,銀行業“拼規模”的傳統發展方式正在轉變,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已現端倪。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銀監會強調,2018年要全面推進銀行業改革開放,推動銀行業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堅決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持。
近期,各家銀行2018年工作會議相繼召開,在部署今年的重點工作時,“高質量發展”成為銀行業改革發展關鍵詞。
緊扣轉型發展主線 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分析2018年銀行業面臨的經營環境時,多家銀行表示,在增長速度放緩的同時,世界經濟正在經歷深度調整,外部環境充滿了風險和挑戰。國內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同時也面臨產能過剩等突出的矛盾和問題,必須在戰略上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面對困難與挑戰,銀行業的根本出路在于轉型發展。
“我國商業銀行要認識和把握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以更大的動力來實現高質量發展。第一,向高質量資產結構轉型。商業銀行必須在優化資產結構、加快周轉速度上狠下工夫。第二,向高質量負債結構轉型。商業銀行要更加注重客戶存款的基礎性地位,積極拓展穩定性強、成本低的資金來源。第三,向高質量收入結構轉型。商業銀行應積極應對利率市場化挑戰。”中行副行長張青松表示。
建行強調,做好2018年的工作,要緊扣“高質量發展”這個要求,主動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性新變革,把握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對銀行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將提升發展質量作為重中之重。這是貫徹新時代全行改革轉型和經營管理的主線,也是需要始終遵循的大方向大邏輯。要破解新矛盾、打開新格局,在新時代展現建設銀行新作為。
交行表示,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交行今后一個時期工作的主線,確保利潤穩健增長、風險基本可控、案件防控取得新成效。繼續深化改革,推進轉型發展,提升交行市場競爭力。落實好交通銀行深化改革方案,進一步推動黨委領導核心和現代公司治理的有機融合,積極探索大型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機制,深化內部經營機制改革,實施經營模式轉型和創新。
全球管理咨詢公司麥肯錫建議,中國銀行業應盡快實現從規模銀行到價值銀行的轉型,具體可從三個方面改善:一是調整經營模式,以產品創新提升中間收入,向輕資產業務轉型,并利用科技驅動發展;二是強化風險管理,盡快扭轉重視規模擴張而相對忽視風險調整的業績考核體系,提升逆周期經營管理水平;三是推動精細化管理,結合自身功能定位和資源稟賦,打造自己的核心金融產品。
推進數字化轉型 打造智慧銀行
隨著全球互聯網的發展以及智能移動終端的不斷普及,利用數字化渠道獲取金融服務已經成為主流,金融服務已開啟數字化革命的大門,嵌入用戶日常生活金融服務,將逐步使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本身變得“無形”。
面對行業競爭格局的改變以及服務需求方和供給方行為模式的轉變,商業銀行意識到,數字化轉型已經迫在眉睫。
郵儲銀行在2018年工作會議上強調,將以數字化轉型為驅動,以發展手機銀行為引領,夯實智慧銀行發展基礎,大踏步推進智慧銀行建設。此外,將優化組織架構;創新推進網點轉型;建立綜合營銷體系;全面實施零基預算;改進績效考核體系;深化工資總額分配改革。進一步提高成本管理水平,提升資源配置能效,抓好定價管理,切實加強代理網點管理。
浦發銀行(600000,股吧)相關負責人表示,該行將建設一流數字生態銀行,在客戶服務上,浦發銀行將為客戶便捷高效地提供多樣化、組合化、場景化金融服務,提升客戶體驗,滿足客戶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業務結構上,浦發銀行將實現多種金融生態、不同金融業務的協調發展,形成動態合理的業務結構;在增長動力上,浦發銀行將堅持制度創新、科技引領、優化人才結構,實現高效、敏捷、持續的動力變革。
守住風險底線 筑牢轉型發展屏障
“我國銀行業風險總體可控,但形勢依然嚴峻復雜,面臨若干重大挑戰。銀行業和監管部門務必保持清醒頭腦,絕不能盲目樂觀,務必充分認識當前銀行業風險和挑戰的嚴峻性、復雜性與長期性,務必做到心中有數、手中有方。”在2018年全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工作會議上,銀監會黨委書記、主席郭樹清表示。
對金融機構而言,加強穩健規范經營、防范金融風險是實現轉型發展的重要保障。無論是從外部監管壓力,還是內部經營轉型驅動,金融機構都需要提升風險管控能力,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
從銀行角度觀察,銀行的合規意識正在增強,并開始主動調整業務經營模式,防風險自覺性、能動性有所提高。一些銀行正逐步降低風險偏好、清理并壓縮通道業務、著手解決歷史遺留的“老大難”問題。
例如,交行強調,要守牢風險底線、加強風險防范,嚴格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防控金融風險的決策部署。發揮大型商業銀行“壓艙石”的作用,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做好重點領域風險防范和處置,保持案防高壓態勢,堅決打擊違法違規金融活動,防范外部風險向銀行蔓延傳染。持續加強風險防控能力建設,全面提升風險管理能力。
“商業銀行應把握新時代金融風險的新特點和監管要求,加快構建涵蓋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市場風險、合規風險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張青松表示。
“一方面,應完善風險管理組織架構。如對信用風險實施垂直管理,統籌負責全行、條線和分行層面的全面風險管理;對操作風險實施分層管理,建立有效的事后補救機制、緊急事項的應急預案等。另一方面,應牢固樹立穩健經營理念,加強主動風險管理。風險條線應保持與業務條線的有效溝通,參與營銷,加強指導,降低信息不對稱對決策的影響。”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認為。
(責任編輯:陶海玲 HF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