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國內糖價整體表現偏弱,特別是期貨市場更是持續走低。白糖期貨主力1805合約一度接近5700元/噸,大大低于產糖成本。國內的白糖價格歷來有2至3年一個周期的說法。自2016年12月以來,國內白糖價格開始呈現單邊下跌趨勢。在這一輪熊市周期的環境下,國內糖企合理有效地利用期貨市場來規避價格下跌帶來的風險,確保了企業自身長期穩定健康發展,鄭商所白糖期貨作為服務實體經濟的標桿,在價格下行之時,通過發揮價格發現的功能,確保了白糖產業平穩健康發展。
國際糖價大幅下跌 國內糖價壓力巨大
經過了2015/2016、2016/2017兩個榨季的短暫供應短缺后,國際糖市場再度迎來過剩周期。事實上,2015/2016榨季之前,市場已經經歷了連續五個榨季的過剩,此次2017/2018榨季再度開啟過剩周期。正是由于供大于求,國際糖價由2016年10月的24美分/磅下跌至2018年1月份的13美分/磅,下跌了46%,折合人民幣計價僅為2800元/噸,15%關稅下的進口成本3200元/噸,95%關稅下的進口成本5500元/噸,均大幅低于國內的現貨價格和期貨價格。
國內方面,自去年12月份以來,隨著主產區集中開榨,糖價有所下滑,從國內情況來看,有三個主要方面的原因:一是2017/2018榨季國內增產預期,預計2017/2018榨季全國產量1020萬噸,較2016/2017榨季增產90萬噸,增幅9.7%。;二是糖料種植成本的差異化,預計2018年甜菜種植面積有望增加30%左右,2018/2019榨季甜菜糖產量有望突破150萬噸,作為機械化程度較高的糖料,南北方糖料成本和制糖成本差異進一步拉大;三是替代品和進口糖成本較低,果葡糖漿主要在飲料中替代白糖,目前價格在2500元/噸,等甜度折合糖價大約3600元/噸,年產量350萬噸以上,對白糖消費沖擊較大。這三點原因也將在2018年對糖價的上漲產生制約。
糖企熊市不擱淺 白糖期貨保發展
據了解,2017年4月份以來,鄭商所白糖期貨主力合約價格從6800元/噸跌到目前的5800元/噸。2017年4月中旬南寧現貨價格6720元/噸,白糖期貨1709合約始終無法上漲到6800元/噸,顯示市場已經對遠期的定價不太樂觀。從價差結構上,基本都是遠月低于近月、近月低于現貨的熊市遠期貼水結構,后來現貨糖價的走勢也基本印證了這一預期。期貨市場對中遠期的價格發現功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在部分時段,盤面價格明顯低于現貨價格,又吸引了貿易企業通過期貨市場采購倉單,最終交割時期現回歸,也體現了期貨市場的有效性,反映了期貨交割和期現流通的便利性。通過歷史數據來看,鄭商所白糖期貨自上市以來的期現貨價格相關性高達0.99,很好地詮釋了價格發現這一功能。
套期保值功能的體現就更為直觀,企業通過套保,增厚了經營利潤,在價格下行期保存、壯大了實力,在行業優勝劣汰的整合期生存發展,為進一步的擴張奠定基礎。
近兩年,國內白糖貿易商積極利用鄭商所白糖期貨參與基差交易和盤面點價,報價方式逐漸由傳統的固定報價發展成為“盤面點價+升貼水”。中糧糖業副總經理吳震表示,終端消費企業在點價期內選擇于己有利的購買方式,提前鎖定原料成本;上游糖廠可在點價期內選擇較高的銷售價格,優化公司的銷售策略。
完善規則、加強監管 切實服務好實體經濟
期貨日報記者在采訪鄭商所相關負責人時了解到,為了更有效地服務實體經濟,在白糖期貨的制度設計方面,鄭商所不斷完善規則制度,“五步走”齊頭并進。一是降低保證金,降低企業參與套期保值的成本;二是交割倉庫倉單由通用改為非通用,保證企業對貨物質量的把握,發揮倉單融資功能,便于企業提取貨物質量的確定性;三是增加廠庫交割的方式,順應行業集團化發展,降低企業交割的成本;四是根據市場的變化適時實行新的升貼水制度,使得價格更加貼近現貨市場的實際情況;五是進一步優化交割倉庫設置,使得買貨和賣貨都更加便利。
同時,為順應行業的發展趨勢,鄭商所還研發上市了白糖期權,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行業內的認可度較高,服務實體經濟方面的能力不斷提升,并且依法全面從嚴監管,有效防范和化解市場風險,通過事前防范降低風險隱患,保障市場平穩健康運行,鄭商所白糖期貨主力合約摘牌價都實現了期現貨價格回歸,體現了市場有效性。
鄭商所相關負責人表示,2018年將繼續推進強監管、嚴監管,突出監管姓監的工作要求,利用技術手段和一線優勢,防止惡意投機炒作,繼續服務實體經濟。
作者:丁文豪
(責任編輯:陳姍 HF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