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中國證券報記者發稿時,2018年1月銀監系統已開出497張罰單,罰沒金額超過8.98億元。同業、理財的違規操作、違規辦理票據業務、資金違規流入股市樓市、公司治理失范等成銀行業金融機構“吃”罰單的高發“罪狀”。
權威人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透露,2018年監管部門對于銀行業亂象將繼續保持高壓態勢,尤其是對于大案要案將堅持依法、頂格處罰,不設上限,從而起到震懾行業的作用。另外,銀監部門將進一步完善雙向問責機制,嚴肅監管氛圍。
專家和銀行業內人士指出,2018年首月披露的罰單情況,進一步印證了銀監部門加大處罰力度的決心。2018年合規展業、嚴控風險料成行業發展的“生命線”。同時,銀行業專注主業、回歸服務實體經濟本源的步伐將提速。
首月罰沒近9億元
對于備受關注的大案要案,銀監會毫不手軟,引發市場強烈震動。19日,銀監會披露,浦發銀行成都分行向1493個空殼企業授信775億元,換取相關企業出資承擔該行不良貸款。銀監會方面稱,這是一起由浦發銀行成都分行主導的有組織的造假案件,涉案金額巨大,手段隱蔽,性質惡劣,教訓深刻。四川銀監局依法對銀行成都分行罰款4.62億元;成都分行原行長被開除、2名副行長被降級和記大過,另有195名分行中下層及以下責任人員被內部問責。
無獨有偶,郵儲銀行武威文昌路支行原行長以郵儲銀行武威市分行名義,違法違規套取票據資金的案件,涉案票據票面金額79億元,非法套取挪用理財資金30億元。27日,銀監會披露該案處罰結果,涉案12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共計被罰沒2.95億元,其中,案發機構郵儲銀行武威市分行被罰款9050萬元。銀監會相關負責人透露,鑒于案件的惡劣性質,監管部門對于涉案的每一張票據都予以頂格處罰,即每單罰款50萬元。
除了商業銀行外,資產管理公司、消費金融公司、信托公司等機構的違規行為也難逃監管問責。比如,湖北消費金融公司因貸款資金被挪用連吃五張罰單,領罰40萬元,多名直接責任人被警告;另外,長城資管廣西分公司因轉嫁抵押登記費、收購金融機構非不良資產等案由被廣西銀監局罰款70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銀監會2018年開年就啟動了雙向問責。鑒于四川銀監局對浦發銀行成都分行相關風險線索等問題未全面深查,監管督導不力,對其監管評級失真,銀監會黨委責成四川銀監局黨委深刻反省,吸取教訓,并對四川銀監局原主要負責人和其他相關責任人進行了嚴肅問責,給予黨紀政紀處分。
“天價罰單”劍指公司治理“失靈”
銀監會主席郭樹清近日強調,深化銀行業改革的重點是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在銀監會發布的今年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的八大重點領域中,“公司治理不健全”被放在首位。
近兩個月來,備受關注的“僑興案”、浦發銀行成都分行違規發放貸款案及郵儲銀行甘肅武威文昌路支行違規票據案中,均涉及公司治理不健全、內控嚴重失效的問題。比如,銀監會在對郵儲銀行違規票據案的相關通報中指出,案發機構崗位制約機制失衡,印章、合同、賬戶、營業場所等管理混亂,大額異常交易監測失效,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表示,因為票據業務基于同業信用,所以很多銀行將其視作低風險業務,這個案件中,被“拉下水”的機構都是基于郵儲這樣的對手信用來進行交易的,對交易過程中的真實性、流轉過程的核實不夠,暴露出這些銀行業務管理流程中很多不足。而案發主體——郵儲銀行武威市分行則對員工管控存在問題,出現了操作性風險。“這又是一起因銀行內控、流程出現紕漏導致風險的案件。雖然是個案,但也警示銀行業在票據業務以及其他業務方面,要增強合規性要求,強化員工管理,同時關注交易對手的內控風險。”
違規開展同業、理財、表外業務依然是“重災區”。比如,黑龍江銀監局2018年第一張罰單就開給了工商銀行黑龍江省分行,該行6只、金額54.7億元理財產品涉嫌違規。黑龍江銀監局按照過罰相當原則,依法對工行黑龍江省分行及所轄13家二級分行及責任人處以累計3400萬元罰款。
另外,資金違規流入樓市股市也是監管打擊的重點。比如,在交通銀行廈門分行收到的150萬元罰單中,案由之一便是違規發放土地融資;工商銀行浙江分行領罰的案由就包括個人貸款資金流入股市;泉州銀行廈門分行則因個人消費貸款違規流入股市被罰25萬元。
主動合規成“立命之本”
銀行業內人士認為,2018年,主動合規、完善公司治理將成為銀行業的“安身立命之本”。
郭樹清此前強調,完善公司治理結構,首先要加強股權管理和董事會建設。要厘清股權關系,開展股東履約和依法履職情況評估,加強對股東的穿透監管,大力整治隱形股東和股權代持現象。強化董事履職評價、考核和問責,提升獨立董事的獨立性和專業能力,同時要進一步發揮好監事會的作用。積極探索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銀行制度,把黨的領導嵌入公司治理結構之中。
廣發證券分析師屈俊認為,監管嚴厲處罰違規事件佐證2018年嚴控金融風險、嚴懲金融違規的監管思路,預計2018年嚴監管的格局將延續,金融去杠桿的趨勢將延續,銀行業業務將回歸存貸本源,銀行業供給側改革將擠出無效供給,金融杠桿較高的銀行將面臨業務和資產負債表的調整壓力。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熊園認為,監管層對金融風險加強防控,將推動銀行業務回歸本源。首先,未來銀行一系列業務都必須符合監管規定,不能再“鉆空子”;其次,這一輪金融監管的目的是讓銀行各方面的業務由表外回到表內,銀行應從服務實體經濟出發開展業務,不能脫實向虛。此外,銀行應注重內涵式發展,讓自身業務更加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