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2016年憑借亮眼表現成為業內黑馬的中江國際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江信托”),2017年業績卻遭遇滑鐵盧。中江信托日前披露2017年財務數據,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縮水七成和九成,凈利潤由19.25億元滑落至1.68億元。除了成績單暗淡,中江信托還連續遭遇罰單和兌付危機。業內人士認為,在今年強監管的延續下,行業整體面臨項目難找的困境,加上業內競爭激烈,想要再次“殺出重圍”難度不小。
業績坐過山車
此前在討論信托公司為何上市屢屢遇坎時,曾有業內人士指出,信托公司的持續盈利能力普遍不強,這一點在中江信托身上再次得到印證。
2016年,這家位于江西省成立了35年(前身為江西省國際信托投資公司,期間曾兩度更名)的信托公司,由業內中段班一躍升至前段班。當年中江信托營業收入36.16億元,凈利潤19.25億元,同比均翻了約3倍,行業排名也由36位升至13位。
亮眼成績令中江信托成為黑馬,但這樣的高速增長并未延續。2017年中江信托營業收入由2016年的36.16億元銳減至9.52億元,下降73.67%,凈利潤更是由19.25億元降至1.68億元,下降91.27%,兩項指標的行業排名分別跌至43位和58位,甚至低于2015年。
一位業內觀察人士說起中江信托時,對其2015、2016年的表現還有深刻印象。“當時中江信托的基建類業務做得不錯,算是踩到了風口,后來有些公司可能都有些跟著做的痕跡。從這點能看出中江信托的眼光有獨到之處,也看得比較準。”
除了對業務風向有過頗為準確的把握,中江信托在投資方面也曾出過彩。業內人士指出,中江信托2016年業績實現翻倍增長,與其當年將控股子公司國盛證券58%股權轉讓給上市公司華聲股份(002670,股吧)不無關系。2016年上半年,上市公司華聲股份完成注入中江信托等持有的國盛證券100%股權,華聲股份更名為國盛金控,中江信托持有國盛金控16%股份,成為上市公司第二大股東。因此,中江信托獲得不菲的股權投資收益。
在那個風光的時期內,中江信托還完成了增資,公司注冊資本金在2016年6月由11.56億元增至30.05億元,位于彼時行業平均水平之上。在2016年財報中,中江信托表示,公司具備了對外擴張的基礎,其一就是資本實力得到大幅提高。
從中江信托的股東構成來看,據中江信托2016年財報披露,公司第一大股東為領銳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領銳資管”),大連昱輝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次之,第三位是江西省財政廳,三者持股比例分別為32.74%、25.11%和20.44%。進一步來看,領銳資管來頭不小,它的背后是資本大鱷“明天系”。不過,從董事會組成來看,中江信托董事中有6名是江西省財政廳推舉。“實際上,中江信托的實際控制人還是江西省財政廳。”上述觀察人士說道。
罰單違約纏身
有著不俗實力的中江信托,卻沒在“優等生”之列站穩。除了業績暗淡,中江信托先是在2017年金融監管的風暴中三次被點名,之后又兩次陷入項目兌付危機。
2017年5月,中江信托因“績效考評制度以及績效薪酬發放不符合監管規定”被江西銀監局開出40萬元罰單,9月又因“未依規向監管機構報告關聯交易”被罰30萬元,臨近年末,再因“短線交易國盛金控違規”被深交所通報批評并被廣東證監局出具警示函。
一連串的處罰和警示,在2017年的“罰單雨”中還不算最顯眼的。金樂函數分析師廖鶴凱指出,信托業2017年受罰頻率較往年整體有明顯提升,是與金融嚴監管的態勢相呼應,監管檢查不僅嚴還非常細,深入本質,大小問題都不姑息。
除監管罰單外,中江信托又連續兩次遭遇項目兌付麻煩,引來市場側目。一只是應于2017年12月9日和25日到期的中江信托浙江同城項目,因浙江同城相關商鋪銷售不及預期,加上流動性出現一定問題而延期兌付。最新消息顯示,1月19日,這一項目完成全額兌付,并向投資者支付了逾期的利息收益。
另一只項目的解決還在推進中。該項目名為“金鶴140號億陽集團貸款集合資金信托計劃”,根據成立公告,中江信托于2016年6-7月分批向億陽集團發放了合計5億元的信托貸款,其中1.5億元、3.5億元信托期限分別為18個月、24個月,前者已于2017年末到期。但億陽集團在2017年底時卻曝出流動性危機,包括中江信托在內的多家公司都被卷入。
在對北京商報記者的回應中,中江信托相關負責人表示,鑒于融資企業出現的負面情況,公司已確定了要求融資人提前還款、現場催收、追加擔保資產、司法保全等多舉措并行的處置預案,明確相關措施的實施。同時也已啟動了相關司法程序,對融資企業及相關擔保人采取了相應的司法凍結手段。該負責人還透露,項目最終到期時能正常兌付。另有業內人士表示,億陽集團最近發生變故,與集團實際控制人被帶走協查有一定關系,但從集團資金流來看,一直還是比較穩定的。
未來挑戰仍存
帶著風險項目步入2018年的中江信托,后續可能還會面臨更多挑戰。
中部地區一家信托公司相關人士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從大環境來看,今年延續強監管基調,新的項目不好找,加上銀信通道受限,進一步影響信托資金來源。此前很多公司就在不少項目上“短兵相接”,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大家都在搶好的資源。
中江信托和其他公司短兵相接的可能性很大。據中江信托官網介紹,目前公司已擁有一支具有信托、證券、保險、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基金管理等資深從業背景的專業團隊,構建了以北京、上海、深圳、浙江、江蘇、福建、四川、陜西、遼寧、山東、河北等50個金融研發中心為依托的全國性業務布局、資源網絡和營銷體系。信托業人士指出,50個研發中心是優勢,同時也意味著中江信托在上述地區很可能與當地的信托公司爭搶“蛋糕”,而且目前在全國范圍布局的信托公司也不在少數。
就在中江信托“家門口”,也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競爭對手,注冊地同樣位于江西的中航信托。2016年,中江信托業績略高于中航信托,但后者2017年實現反超,營業收入29.41億元,同比增23.26%;凈利潤16.29億元,同比增25.3%。不僅如此,中航信托2016、2017年連續兩年都有增資動作,注冊資本由16.86億元升至46.57億元,進入行業上游。
雖然上述信托觀察人士認為不必過度放大二者的競爭關系,但中江信托在2016年財報中也坦言,公司面臨的不利因素中,一個是行業競爭加劇,面臨周期性調整壓力;還有一個就是地處欠發達地區,客戶資源相對有限,尤其是高端客戶缺乏,合格投資者的培育拓展難度相對較大。
競爭還體現在資本實力的較量上。2017年,全信托業共有超過1/5的信托公司進行了增資,行業平均注冊資本提高了5億元至34億元。可以看出,中江信托已經低于平均水平。
不過,目前信托行業集體在探尋下一個風口,業內也有“提升主動管理能力是信托公司發展必由之路”的共識。某信托公司研究員袁吉偉還提到,監管部門也加強了對金融機構的合規要求,信托公司在合規管理方面需要進一步提升,嚴監管下合規風險管理能力將成為突出的市場競爭力。
北京商報記者 程維妙/文 宋媛媛/制表
(責任編輯:劉偉 HF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