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戲謔開場,以慘痛落幕。
1月31日,一只接一只的黑天鵝隨著雷人公告飛出,從預虧逾百億,到虧損數額“無法確定”,再到“扇貝旅行”第二季……搞笑段子成堆,股價也瞬間被壓垮。
損失是慘痛的,據統計,1月31日發布預虧公告的公司中,有90家當日股價遭重創,一天之內合計市值損失約389億元。
但或許,中小投資者的損失本可避免。滬深交易所的備忘錄及監管問答早已明確,A股公司(觸發條件的)全年業績預告及修正公告要趕在1月31日前披露。選擇最后“交卷”的,有可能正是最讓人難堪的業績。那為何今年的“1·31”效應如此強烈,審計趨嚴、退市從緊、并購后遺癥等,都是更深層的原因。
“1·31”已過,該跌都跌了,就此安全了嗎?別急,據統計,A股上市公司2017年9月末的商譽總額高達1.25萬億元,多是因溢價收購積累起來的。有人說,前幾年并購狂潮的“三年退潮期”將漸次到來,有巨額商譽壓頂,裸泳者會陸續面臨業績變臉。
黑天鵝須在1月底“交卷”
2017年預虧超10億元的19家上市公司里,15家選擇在1月31日發布“壞消息”。
按深交所相關規定及備忘錄,主板上市公司全年業績預告、中小板全年業績修正公告的披露時間皆應不晚于1月31日,創業板全年業績預告及全年業績修正皆應在1月31日前披露。
上交所的“監管問答”則明確,業績預告是對投資者決策影響重大的股價敏感信息。按照《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的要求,對于年度報告,如果上市公司預計全年可能出現虧損、扭虧為盈、凈利潤較前一年度增長或下降50%以上等三類情況,應在當期會計年度結束后的1月31日前披露業績預告。
那么,2017年年報的黑天鵝是否都已亮相了?理論上,是這樣的。但2018年的黑天鵝可能已在路上,誰也無法預料。
監管強化與財務洗澡
A股不乏“財務洗澡”之說——假若某年預虧了,就干脆一年虧個夠,來年即可輕裝上陣。
在樂視網的逾百億預虧中,除了37億元的預計經營性虧損,公司還把對關聯方的應收款項計提了壞賬準備約44億元,對部分長期資產計提減值準備約35億元。如此規模,不可謂不徹底。
巴士在線則表示,由于董事王獻蜀“失聯”,諸多業務陷于停頓,部分應收賬款出現逾期,上市公司董事會決定對部分業務暫時不予確認收入,大幅調低預測業績,同步考慮了由此帶來的商譽減值。此處,巴士在線也已足夠審慎。
監管方面,早就對中介機構尤其是審計機構提出了嚴格要求。在去年11月的一次講話中,監管高層將審計制度視作資本市場保護廣大投資者合法權益的重大制度安排,注冊會計師應對會計信息質量發揮“看門人”作用。更早之前,因對九好集團(鞍重股份原重組標的)審計不力,利安達會計師事務所于2017年9月接到900萬元的超級罰單。
一邊是殷殷期許,一邊是重罰高懸,審計機構怎能不兢兢業業,上市公司縱使再想粉飾業績也難了。
裸泳者將面臨“三年退潮期”
1月31日,A股創下再一次的百股跌停,但透出了不同的氣息。
如某家創業板上市公司,預告2017年將由前一年的盈利900萬元轉為虧損3000萬元,1月31日開盤即奔向跌停直至收盤。另一家上市公司提示,可能對此前并購所形成的商譽計提減值準備,1月31日跌幅9.48%。
記者走訪上市公司的過程中,不少上市公司對“還債日越來越迫近”這一說法頗有共鳴。某上市公司此前曾進行多項并購,積累下大額商譽,如今面臨并購標的業績不夠理想的局面。該公司負責人也在琢磨:“什么時候將雷爆出來更好?已經不得不爆了。”
背后的邏輯是,2015年起,資本市場逐步進入“并購大年”,諸多高估值、高業績承諾的大額并購得以展開,積攢了巨量的商譽。而2018年起,多項并購逐步到了兌現、退潮的時候。業績不達標是一方面,巨額商譽減值也壓在了不少上市公司頭上。
據統計,A股公司2014年末商譽合計3292億元;2015年末商譽猛增至6500億元;2016年末,A股上市公司商譽合計超1萬億元;2017年9月末,這一數字到了1.25萬億元。
“黑天鵝今年會更多,這才剛剛開始。不少上市公司在兩三年前的資本運作中欠下了許多‘孽債’。”一位資本市場人士提醒說。而對這一情況,監管部門已有所預見。
⊙記者夏子航○編輯孫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