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月中違約“雙響炮”后,債券市場再現兩起違約事件。近日,“16丹東01”和“16億陽01”相繼違約,發行主體均為“老面孔”,表明市場信用風險并未遠離。
分析人士指出,年初以來,利率債持續調整和密集出臺的監管政策,導致投資者情緒一直較為謹慎,利率風險下信用債本就存在調整壓力,加之打破剛兌和去產能推進的背景下,信用風險仍不容忽視,預計后續信用利差仍有上行壓力,建議投資者仍以防御策略為主,優先配置短久期高等級。
兩只債券先后違約
繼1月15日發生債券違約后,不到半個月的時間,丹東港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丹東港集團”)再次發生信用違約事件。
丹東港集團1月29日公告稱,1月27日(逢節假日順延至1月29日)為“16丹東01”的付息日。但截至該公告出具日,由于公司資金緊張,未能按期支付該期債券利息1.1億元。公司正積極籌措償債資金,爭取盡早完成兌付。
除丹東港集團這張違約“老面孔”外,債市違約還有一張“老面孔”重現。1月26日,億陽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億陽集團”)公告稱,公司應于2018年1月29日支付“16億陽01”回售款、2017年1月27日至2018年1月26日期間的利息及相關手續費共計2.2385億元。而公司目前正在積極推動重組中,無法按時支付本期債券回售款、利息及相關手續費,擬待公司重組完成后一并處理本期債券兌付兌息事宜。
至此,2018年以來,市場上已有5只債券違約,且1月以來信用負面事件不斷。據平安證券數據,1月已有59起負面事件,主體評級調低和債項評級降低是主要構成。“打破剛兌和去產能推進背景下,鋼鐵、煤炭等產能過剩行業恐成為信用債市場的違約雷區。”平安證券表示。
信用利差趨于上行
除債券實質性違約外,近期信用債市場對于城投債務和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違約風險的關注度也明顯提高。中金公司近期的市場調查顯示,超過六成的投資者認為今年打破剛兌最可能發生在城投債務領域。
申萬宏源(000166,股吧)證券認為,在政策多發、城投債到期集中再融資壓力增大、經濟基本面尚可的三個因素影響下,城投債估值波動加大剛剛開始。“規模化違約難以出現,但一兩例殺雞儆猴的"示范性違約"出現仍有可能。”
海通證券(600837,股吧)表示,資管新規意在打破資管產品的剛性兌付,地方政府債務規范化則是為了弱化城投債務的隱形擔保預期。自2017年10月以來,信用利差已上行約50BP,而剛兌打破和隱性擔保的弱化都意味著信用風險上升,信用利差上行趨勢仍將延續。
國泰君安證券指出,年初,多家信托產品發生逾期兌付等違約事件,信用債供需雙弱格局難改,但高票息資產增多使得配置資金更為從容,隨著資金重回寬松和普惠降準釋放,成交活躍度上升,但受嚴監管、剛性供給和信用風險上升的影響,風險偏好仍以高資質配置為主,長久期、中低評級仍面臨調整壓力。
本報記者 王姣
(責任編輯:劉偉 HF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