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市場中的大銀行股不斷走高,市場已經有了估值港股化的說法,本欄認為大銀行股長期來看仍具備上漲空間,并非簡單的抱團取暖,但短期而言確實有調整需求。
銀行股應該如何定價,其實并沒有確定的說法,在不同的時期,也有不同的共識。例如中國石油(601857,股吧),曾經48元是合理的,現在8元也是合理的,在港股交易更低的價格也是合理的。所以說,估值的邏輯是會變化的,投資者過去對銀行股愛答不理,將來也可能會高攀不起。
但是否真的高攀不起,還得看銀行股的經營業績,從上周末的消息看,浦發銀行(600000,股吧)成都分行被銀監會處罰,對于銀行股多少都會有點利空。未來銀行股想要受到投資者的充分認可,必須要真正做到守法經營,財務數據不僅要真實可信,還得漂亮,如此才能支撐起一個健康發展的銀行股板塊。
本欄的意思是,銀行股本身具備潛在的投資價值,而且這一價值在香港股市早已被充分挖掘。雖然這種未來高速發展的判斷在目前僅僅是預期,但是從股價走勢上看,預期就可以被“寫”入股價,尤其是在機構投資者充分認可的時候。
于是機構投資者紛紛買入銀行股,雖然這種買入在短期來看有過熱之嫌,但是從長遠來看,如果銀行股高速發展的預期得以兌現,那么今日的“天價”可能就是未來的“地板價”,現在持有銀行股的投資者在未來就能享受到豐厚的投資收益。
不過這一過程也許要經歷很長很長的時間,也就是慢牛走勢的形成過程。對于愛折騰短線交易的普通散戶投資者來說,這樣的等待確實是一種煎熬,也是對投資者投資理念的考驗。是持有銀行股看它緩慢地上漲,還是去次新股尋找連續漲停的快感?恐怕多數中小散戶都會選擇后者,這樣的投機邏輯在過去如是,現在如是,未來也會如是。
所以本欄說,銀行股的牛市,注定會是機構投資者的盛宴,廣大中小散戶多數會失之交臂。但所幸銀行股的慢牛走勢并不會是股市僅有的機會,投資者可以追逐次新股,也可以尋找成長股,雖然它們的走勢不會像藍籌股那樣穩健,但如果把握好節奏,也能在短期獲得高額的投資回報。
需要注意的是,銀行股并非沒有投資風險,至少短期來看超買風險已經存在。假如銀行股不能獲得預期的利潤增長、降低壞賬水平,那么它們的利潤也將無法支撐起股價繼續大幅上漲的預期,即使真有機構投資者抱團取暖,也會最終感受到高處不勝寒。
(責任編輯:岳權利 HN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