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二線關”退出歷史 特區一體化迎來加速期
設立了30余年的深圳“二線關”正式成為歷史。1月15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撤銷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
批復指出,為促進深圳經濟特區一體化發展,結合特區建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使命新任務,同意撤銷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
深圳各方人士都在關注具體的影響。有房產中介稱,這對關外的樓市是重大利好;有市民則稱,關外出租車“綠的”終于可以與關內“紅的”享受同等待遇。
事實上,早在2010年7月1日,深圳經濟特區就已經正式擴容,范圍從原來的羅湖、福田、南山、鹽田四區擴大到全市,特區面積從327.5平方公里擴大至1996平方公里,增加約5倍。
深圳已出臺了三個推進一體化建設的“三年計劃”。最新一輪的《深圳經濟特區一體化建設攻堅計劃(2017-2020年)》提出,進一步加大政策、資源等向原特區外地區的傾斜力度,加快提升原特區外地區城市建設軟硬件水平,到2020年基本實現深圳特區一體化。
此次象征意義更大的國務院批復,更多是對特區一體化身份的“追認”,某種程度上給深圳打了一劑強心針,有望推動特區一體化的進一步加速。
“二線關”分隔的深圳
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俗稱“二線”。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正式設立。1982年,為了便于管理,特區內和特區外之間用鐵絲網修筑了這樣一道管理線,1985年通過國家驗收交付使用,全長84.6公里,沿線路面用花崗巖石板鋪成,路北側用高達3米的鐵絲網隔離。
在一些非戶籍深圳人的記憶里,那時去深圳特區需要辦理邊防證,過關需要接受檢查。管理線也將深圳“一分為二”,曾經有一種說法:關內是歐洲,關外是非洲。這形象地反映出原特區內外發展的巨大差別。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查閱到的一份資料顯示,2006年7月1日,深圳提升過一次最低工資標準,關內從原來的690元提高至810元,關外則從原來的580提高至700元;直到2010年,深圳才將全市的最低工資標準統一調整為每月1100元。
早在1992年,深圳經廣東省政府批準和同意,曾向國務院轉報了《深圳市擴大特區范圍改變寶安縣體制問題的請示》。國務院同意了深圳市撤縣建區的請示,但對于擴大特區范圍的請示,做了“目前不宜考慮”的批復。
2010年,國務院批復同意將深圳經濟特區范圍擴大到深圳全市,將寶安、龍崗兩區納入特區范圍,但表示“暫時保留現有的特區管理線,不再新設”。
時任深圳主政官員在2010年提出,特區外的開發水平、開發密度、開發潛力跟特區內相比仍然有很大的落差,依然需要花若干年的精力、財力、物力,強力推進特區外的規劃、建設等各方面工作。
即便是放在今天來看,深圳人根深蒂固的關內、關外概念區分以及由此造成的心理隔閡仍然某種程度地存在。一位滴滴車主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一般只會在關內拉客人,到了關外,感覺像是離開了深圳。
此次批復指出,廣東省和深圳市要認真做好經濟特區管理線撤銷相關工作,并以此為契機,實施深圳全市域統一的城鄉規劃建設管理,進一步優化城市功能布局,完善交通基礎設施,推進節約集約用地,強化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有序提升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水平,實現更高質量的城市化,為新時期超大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運營積累經驗、當好示范。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智庫研究與信息部部長鄭宇劼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對實際工作而言,撤銷管理線最直接的影響是“二線關”兩側和關口的土地整合,盡管釋放的空間并不太大,但有利于規劃和交通的統一協調。
特區一體化任重道遠
在諸多觀察人士看來,深圳早已啟動了特區一體化進程,但要真正實現一體化,仍然任重道遠。
自2010年起,特區一體化建設正式拉開帷幕。整個“十二五”期間,深圳向原特區外投資累計超過8899億元,占全市總投資的70%。
《深圳經濟特區一體化建設攻堅計劃(2017-2020年)》提出了包括城市交通、公共服務、資源環境、城市安全等領域共268個配套重點項目,總投資預計超過1萬億元,這比2010-2012年的首個三年實施計劃的投資額翻了近兩倍。
鄭宇劼表示,原特區內面積只有深圳全域總面積的不到20%,但在基礎設施方面獲得了持續三十幾年的投入,即便現在相同的資金投入到關外,原特區內外的差距也不可能在短期內改變。
這種差距直接影響著深圳空間資源的利用。廣為人知的是,深圳正面臨著土地資源不足的困境。曾有深圳官方聲音提出,一些居住需求正在向東莞、惠州等地溢出,公共服務設施也應該按照適用的標準去配置,達到區域高度協同、共同繁榮發展。
但一位本地經濟觀察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探索跨行政區域的公共服務均等化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對于當前的深圳而言,縮小關內、關外的差距或許更能夠取得直接的效果。
截至2016年,深圳的地鐵運營里程為285公里,共8條線路,但關外的坪山區、大鵬新區、光明新區等區域仍未有地鐵覆蓋。為了彌補城市發展的不均衡,深圳正在大力補課,提出到2020年,全市地鐵里程達到433公里。
另一方面,特區經濟一體化體現在產業的統籌與協同。深圳市人大代表金心異曾撰文指出,深圳向服務業轉型,不是不要制造業,而是不要低端制造業,要高端制造業。即便關內連高端制造業也不能承載,但關外還有足夠的土地來承載高端制造業。
早在1994年,厲有為任深圳市委書記時,下決心停止登記“三來一補”加工業,推動深圳經濟轉型。
這在當時引起了一片軒然大波。后來,深圳政府對政策進行了修正,原政策只在特區內實行,這也成為后來特區外產業升級任務沉重的一大原因。
深圳市前副市長唐杰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深圳正處在領先產業與落后產能并存的狀態,現在到關外去看,仍然有很多傳統工廠,這導致前面跑得越快,后面可能掉得越遠,并且因為大量占據土地而拉升深圳的成本,“未來的發展,需要全市整體效率、水平的提高”。
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王帆深圳報道
【作者:王帆】 (編輯: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