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作為家庭大件消費,一直備受廣泛關注。今天,消費者網聯合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采用大數據技術對2017年汽車消費維權輿情信息進行全面匯總,梳理出“2017年十大汽車消費維權輿情熱點”。
輿情熱度排在前三名的分別為價格潛規則、質量糾紛和霸王合同。其它七個汽車消費維權輿情熱點,分別為金融套路、售后服務、新能源車痛點、低價騙局、汽車召回、二手車平臺和維權難。
一、價格潛規則
案例:2017年4月,消費者李女士在上海錦弘4S店看中一款東風風行F600汽車,總價接近11萬元。她當時支付了3000元定金。兩個月后,李女士到4S店提車時,被告知用信用卡支付,需要額外支付0.6%的手續費。如果不支付手續費,她就沒辦法提車,而且定金也不退。無奈之下,李女士只好交了這筆手續費。
二、質量糾紛
案例:消費者王先生在北京某現代4S店購買了一臺名圖1.6T自動智能型汽車,剛開5公里,車輛就出現車身劇烈顫動、動力嚴重缺乏的狀況。他當即到4S店檢查,4S店說是汽油存在質量問題,換了汽油再出現同樣問題,就無條件退換。王先生換了汽油后,問題仍然存在,但4S店卻變卦了,只同意排查檢修,根本不同意之前說好的退換車輛。
三、霸王合同
案例:廣東消費者鄧先生稱,他2017年元旦在佛山順德一家上汽大眾4S店交了1萬元購車“訂金”,當時約定購買藍色汽車。銷售人員表示,藍色車需要等3個月才能提車。等了3個月后,鄧先生多次催4S店交車,銷售人員每次都以車輛未到為由,建議鄧先生購買同樣配置的黑色或者白色車。后來銷售人員明確表示,4S店無法調貨藍色車,只能選購其他顏色或者退款。鄧先生以為自己當初交的是“定金”,可以雙倍返還。但購車合同明確約定:“如果4S店不能按時交付車輛,全額退還1萬元購車款,雙方均不負額外賠償責任。”
四、金融套路
案例:消費者孫先生在4S店購買一款售價為26.2萬元的越野車。銷售人員提出,按揭購車只需25.17萬元,按揭購車比全款還便宜。但要收取咨詢服務費10560元,保險車船費20000元。4S店還要求孫先生一次性購買三年的保險費30000元,上戶費2000元。孫先生計算后發現,按揭購車花費實際比全款購車還多,于是向4S店提出改為全款購車,可4S店以貸款手續已經開始辦理,無法改變銷售方式為由予以拒絕。
五、售后服務
案例:江蘇宜興消費者周先生反映,他2017年9月購買了一輛價值百余萬元的英菲尼迪汽車QX80,在購買后的三個月內,氣囊燈亮了7次。他到無錫東昌英菲尼迪4S店維修了7次,但故障一直沒有解決。最后,周先生要求4S店承諾一次性修好,否則就按“三包”政策退換。但4S店表示氣囊燈亮的原因有很多,不一定是車輛本身故障,所以拒絕了周先生的要求。
六、新能源車痛點
案例:山西消費者張先生投訴,購買了一輛眾泰e200,在每天晚上充滿電、平時溫和駕駛、偶爾開空調情況下,使用一周即發現實際續航里程只有110公里,未能達到官方指出的220公里。
七、低價騙局
案例:2017年6月,消費者翟先生準備購買一輛日產逍客汽車。他之前在4S店打聽到全辦下來要16.8萬元,但在網上搜到一家名叫“德匯行”的汽車銷售公司,卻說辦齊手續不到14萬元。翟先生到該公司沒有看到他想要的日產逍客,但對方說可以去別的4S店“走外圍”,并口頭承諾給他廠家返點3.5萬元,贈送6000元油卡和免費汽車裝飾,前提是要先付3.5萬元。翟先生交完3.5萬元后,被對方帶到一個4S店交了14.8萬元購車款,還交了1300元手續費。翟先生回到家才發現,原來跟對方簽的是購車服務合同,交的3.5萬元合同上寫的是“代辦費”。
八、汽車召回
案例:克萊斯勒(中國)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向質檢總局備案召回計劃,自2017年12月27日起,召回部分進口2005-2012年款Jeep牧馬人和克萊斯勒300C系列汽車。中國大陸地區共涉及19572輛。本次召回范圍內部分車輛的副駕駛席正面安全氣囊裝配了高田公司生產的未帶干燥劑的硝酸銨氣體發生器。在安全氣囊展開時,上述安全氣囊的氣體發生器可能發生異常破損,導致碎片飛出,傷及車內人員,存在安全隱患。
九、二手車平臺
案例:重慶消費者雷先生花20萬元在“人人車”平臺上購買一輛二手汽車,該平臺聲稱汽車經過了249項專業檢查,但在辦理過戶時,雷先生購買的汽車,卻被車管所交警檢測為事故車,根本無法辦理過戶。
十、維權難
案例:浙江消費者曾先生購買了一輛眾泰Z500豪華版汽車,兩個月后發動機高溫報警,到售后維修點換水溫傳感器就好了,之后發現防凍液有減少,維修點說是正常情況。后來又去了好幾次維修點,但都沒有進行修理。直到2017年12月,汽車發動機開始漏機油。曾先生再去維修點檢查,這次維修點說是氣缸塞變形,要更換發動機,但維修點卻要求曾先生在質保期內自費更換發動機。(北青報記者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