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列數據顯示,誕生在10年以內、未上市、估值達到10億美元以上的獨角獸企業正在中國飛速發展。筆者12日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中國獨角獸論壇,與會人士對中國獨角獸持續蓬勃發展普遍持積極樂觀態度,“中國獨角獸企業在數量上或已、至少是即將超過美國”成為業界的共識。
然而,筆者更傾向于審慎樂觀。一家企業成為獨角獸并不代表一定成功。去年就有統計表明,盡管全球60家主要獨角獸企業估值總和超過5000億美元,但全部利潤之和卻是零。更重要的是獨角獸成長可能很快,但是被迭代甚至取代掉的速度可能會更快。
往前推十年,絕大多數人都沒聽到獨角獸企業這樣的稱呼。獨角獸企業進入大眾視野也就是最近三五年。伴隨著人類社會又進入一個科技、知識井噴式發展的時代,我們所熟知的領域和行業不斷出現顛覆式創新。2015年訪美時,愛迪生的曾孫對我說,現在的時代有點類似于1870年至1910年間,全世界又一次在瘋狂爭奪科技高地和技術高地。
在那40年里,總共誕生了92個人類社會偉大的科技發明與突破,典型代表就是電燈泡。愛迪生電器有限公司是第一個被冠以獨角獸的企業。從那以后開始出現了獨角獸這樣的一個分類。
史書對那段歷史時期中的成功者不吝贊美之辭,卻忽視了一個事實:1821年電磁波被發現后,成千上萬的創業者與科技工作者,圍繞著電,展開了大量的探索跟創新,但成功者寥寥,很多企業都消亡了。失敗者中,包括同時期電領域另一個非常偉大的科學家——特斯拉。這意味著,作為顛覆式創新產物的獨角獸,也很有可能成為被顛覆的對象。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國內獨角獸企業大多是模式創新,而少有技術創新。過去3-4年,有一些企業也在技術創新方面獲得可圈可點的突破,但中國的獨角獸企業以模式創新為主。這樣的現狀源于技術創新“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天然特性,相較于模式創新,技術創新面臨更高的門檻,也需要從業者投入更長的時間和耐心。
企業成長為獨角獸是一個厚積薄發、順勢而為的過程。雖然獨角獸企業以極快速度涌現,但是我們不能忽視其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磨難、轉型和蛻變。在獨角獸的成長過程中,就可能被資本發現、追逐,在作為“潛在獨角獸”成長的過程中,一定要保持初心,有思辨的眼光和思維,不能一被吹捧就頭腦發熱野蠻生長。
獨角獸企業家更需要認識到,獨角獸企業永遠處于時代的風口浪尖,非常容易被一個又一個的挑戰和危險迭代掉。只有勇于挑戰的人,才能真正獨領風騷。企業家萬不可只把成為一家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作為上市不成退而求其次的“小目標”。(作者是優客工廠創始人,本文基于作者在中國首屆獨角獸論壇上的演講)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