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公司2007年、2008年左右就有企業年金。現在公司每個月給我們交1100元左右,自己不用交。”2017年12月29日,廣東某國企員工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其公司的企業年金情況。她表示,這筆錢在個人賬戶,退休后就可以多拿一筆養老金。
根據《中國社會保險發展年度報告2016》,2016年共有105.5萬人領取了296億元企業年金,平均下來每人每月領取2388元,與企業退休人員人均基本養老金2362元幾乎沒有差距。
這就意味著繳納企業年金的員工,在退休后可以領取“雙份”養老金。
企業年金是企業及其職工在依法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通過集體協商自主建立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是我國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體系中第二支柱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中國社會保險發展年度報告2016》,企業年金參保職工人數僅為基本養老保險的8.36%,在4.1億城鎮就業人員中僅占5.6%,積累基金占GDP比重只有1.5%。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構建包括職業年金、企業年金和商業保險的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那么該如何壯大企業年金?專家表示,這不僅涉及到企業年金本身的制度完善,還涉及到整個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綜合可得稅改革等多個方面。
企業年金增幅創新低
自2004年建立制度基本框架至今,企業年金已走過13個年頭。
截至2017年前三季度已覆蓋2328.61萬名職工,積累基金1.24萬億元。顯然,4.1億城鎮就業人員中的大部分職工群體,還沒有被納入企業年金制度。
原本繳費人群基數就不高的企業年金,擴面也幾近停滯。來自人社部數據顯示,2016年建立企業年金的企業數和參加企業年金的職工人數分別為7.63萬個和2325萬人,增幅分別為1.12%和0.39%,均為近十年來最低值。今年前三季度新增職工數僅3.61萬人。
據記者了解,企業年金覆蓋的企業中,國有企業是主力軍。一位養老金管理機構負責人向記者表示,該機構企業年金客戶中民企占比不到1%。
人壽養老北京分公司副總經理馬葵向21世紀經濟報道分析稱,企業是否建立年金計劃和制度、企業性質、經營規劃思路、外部環境、生存壓力等多種因素相關。國有企業相比之下管理規范,生存壓力沒那么大,對未來有整體規劃,將員工福利看作正常經營中的一環,講究公平、效率、長期、持續。
“民企更喜歡短期激勵,而且有員工持股計劃等很多其他的激勵方式。中小企業在市場化改革調整換擋期,生存是主要問題,錦上添花的福利可能要放到下一步考慮。”馬葵說。
外企則傾向于用其他福利計劃和商業保險措施來激勵員工。一名在四大會計事務所之一工作的員工曾向記者表示,除了基本社保外,公司還為其購買了商業保險。
“過去十多年企業年金發展速度比預想要慢。”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董克用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
董克用分析稱,企業年金有兩個作用,一是補充養老金,二是雇主主導的人才吸引策略。過去政策注意力多在基本養老保險上,第一支柱遺留問題沒解決,企業繳費負擔降不下來,難以負擔第二支柱。
據記者測算,以北京市為例,根據北京市《關于階段性降低本市社會保險費率的通知》等“五險”規定,企業的五大社會保險總費率超過41.3%(工傷保險按0.5%算),其中單位繳納31.1%。
而對于勞動力供大于求的行業,企業沒有動力留下人才,簽訂的也是短期合同,更不用說建企業年金計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