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費升級背景下,消費金融飛速發展起來,市場一片繁榮。然而其中最掙錢、風頭最勁的業務模式——現金貸,卻連連“翻車”,不僅讓行業有些跑偏,而且因其高利息、風控隱患、不當催收等問題,引發監管整治。
日前,央行和銀監會聯合下發《關于規范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為現金貸業務框定邊界,并提出具有明確針對性的整頓措施。一個萬億級的市場,一場嚴峻的整肅風暴,相關機構何去何從?
狂歡
“你可以考慮申請裝修用貸款,不用抵押,利率也不高。”在位于上海浦東的百安居賣場,一名室內裝修設計師熱情地向記者建議。記者注意到,在該賣場的墻面多處張貼著京東、建設銀行(601939,股吧)等與百安居貸款合作的海報。
這是消費金融的一個典型細分場景。除了裝修之外,餐飲、教育、醫療美容、旅游等消費性領域,都是傳統銀行、持牌金融機構、互聯網電商平臺、互聯網分期平臺等正在爭奪的場景重地。
若以場景論,消費金融大致有兩種業務模式:一種是有真實場景的消費分期,除傳統銀行信用卡外,典型如融合電商場景的京東白條、螞蟻花唄;另一種就是現金貸。這種以小額、高息、無場景為特征的短期信用借貸業務,是今年市場上一夜暴富故事的主角。
在這輪消費金融大潮中,市場參與者幾乎都嘗到甜頭。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末,螞蟻花唄營業收入為14億元,較上年末增幅高達1050.5%,凈利潤為10.2億元。
在23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中,九成在上半年實現盈利。其中,招聯消費金融表現最為強勁,上半年實現凈利潤5.41億元,同比增長982%。馬上金融、蘇寧消費金融等在上半年扭虧為盈,分別實現凈利潤1.3億元、1.47億元。
銀行也早已盯上了風口,加大資金投放力度。截至2017年7月末,招商銀行(600036,股吧)消費貸款余額較年初增加約200億元。線上消費貸款產品“閃電貸”累計投放突破300億元。
在龐大的市場和利益驅動下,參與者遠遠不止上述主體。在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銀行研究中心主任曾剛看來,“這個市場現在越來越像一個生態系統,在資金、資產端、信息數據、科技等領域都有不同的公司有所專攻。”
據相關機構的不完全統計,約有2000多家持牌和非持牌機構活躍在消費金融領域,而且吸引了不少業界專家的加入。據記者了解,至少有百位Capital One(美國第一資本投資國際集團)精英在這兩年相繼回國進入這一領域。Capital One曾是全球消費金融的明星。
甚至連國內傳統金融機構人士也開始感興趣。“過去,銀行要派遣員工去旗下消費金融公司,但凡有點級別的都不肯來。而現在,級別低的根本都輪不到,很多級別較高的都爭著要來。這個分水嶺,就是今年6月。”某銀行系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人士坦言。
這是消費金融的黃金時代。隨著消費在經濟增長驅動中發揮更大作用,居民收入提高、消費觀念轉變和新技術賦能等因素已經催生出一個驚人的市場。
來自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的《中國消費金融創新報告》顯示,我國當前消費金融市場規模估計接近6萬億元。如果按照20%的增速預測,我國消費信貸規模到2020年可超過12萬億元。
迷途
然而,狂歡的另一面,是撲面而來的爭議。最掙錢的現金貸業務成為主要交鋒點。現金貸,不僅讓消費金融參與者中途跑偏,還惹來爭議“誤傷”了全行業。
從積極一面看,這項業務當然有其普惠金融的意義。但從消極一面看,由于服務的人群大多無信用記錄,部分參與主體以高息覆蓋風險,多頭借貸現象普遍存在,甚至因催收導致悲劇事件,背上了“嗜血”之名。
這一年多來,資本天然的逐利性直接讓那些投資人的天平嚴重向現金貸傾斜,而契合政策鼓勵方向有場景的分期業務似乎無人問津。這其中的邏輯就是,分期業務需要找場景,還要找到有需求的用戶,投入的人力和成本遠高于直接找到想借錢的剛性需求用戶。
某機票分期平臺信貸業務負責人向記者倒苦水:平臺上線半年了,分期業務規模一直低于預期,幾乎是微盈利。
記者獲悉,即便是巨頭平臺如百度消費金融,今年上半年還處于虧損之中。消費分期逾期率也不低,比如旅游場景的逾期率就超過5%。
該分期平臺人士說:“貸款利率有上限要求,單個獲客成本至少要花200元,還得防止B端騙貸,要掙錢,太難了。超過一半的平臺半路轉去做現金貸,趁著風口掙快錢,把利潤空間倒騰出來。”
突變
調整來得很快。從監管叫停新增網貸牌照批設,到下發《關于規范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十日之內,監管以雷霆之勢,層層加碼,不僅設定業務準入門檻,框定業務邊界,還要求四大參與主體——網絡小貸公司、P2P網貸機構、持牌金融機構、非持牌放貸機構,清理和整頓業務。
整治新規要求,平臺收取的借款人綜合資金成本不能超過36%利率紅線,直接壓縮現金貸業務的利潤空間;同時銀行業機構不得為無資質機構提供資金、合作貸款等,掐斷“助貸”模式的資金來源;這兩招將直接遏制現金貸業務總量增長。而網貸公司通過ABS(資產證券化)循環獲取資金放大杠桿的方式,也被終結。
這些頗有針對性的整肅措施,不僅意味著無牌照機構將直接出局,有資質的機構,也得按章辦事。業內人士指出,消費金融行業很快將迎來一個新格局和新模式。
從整治思路來看,監管目的不是“一刀切”現金貸業務,而是力圖糾偏,回歸本源,有著非常明確的消費信貸導向性。根據新規,這些消費金融參與者發放貸款,必須明確用途和有場景,而且還規定一些特定場景借款除外,比如首付貸、股票、期貨等。
“剛性36%以下的年化利率、對場景及資金匹配的要求,都將迫使當下無場景、高息覆蓋高風險的典型現金貸業務全面向相對安全、低息的類信用卡業務及其他消費信貸產品轉型。”江蘇兀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嵇少峰指出。
記者獲悉,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已在加速布局場景、渠道等以補短板,這是持牌機構未來比拼的重點。比如,馬上消費金融已與各大主流線上平臺展開全面合作,包括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京東等,并與三大運營商等建立了全面合作關系。“消費金融的長遠前景在于回歸場景這個本源,能力與場景無關,但商業模式的目的和結果一定在場景上。”該公司創始人CEO趙國慶認為。
“競爭非常激烈,產品、技術創新非常快,管理如何跟上、采用何種方式平衡創新監管,這需要建立長效機制,監管也在同步推行。”某研究消費金融的權威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