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全球化智庫(CCG)在京發布的《中國企業全球化報告》顯示,中國企業海外投資仍以歐美發達區域為主,美、英、德等國家備受投資者青睞。中國企業海外投資集中于歐洲、北美洲與亞太區域,去年的投資比重分別為35%、29%和25%。報告指出,中國企業依然熱衷于對美投資,繼2015年中國企業對美投資首超美對華投資之后,2016年中企對美投資熱情持續高漲。
CCG的數據統計顯示,2016年中國企業對美投資156起,投資總金額達到850.16億美元,與2015年相比,分別同比增長了21%和76%。而受美國大選特朗普上臺后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從2017年上半年中國企業對美投資的情況來看有趨緩之勢,與2016年上半年根據CCG的統計,2016年上半年,中國對美投資112起,投資金額446.71億美元。相比,投資筆數與金額分別下降了60%和75%。
去年,中國企業對美投資主要集中在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特別是,信息通信技術、運輸業和娛樂等行業吸金力強。例如,安邦保險以65億美元收購戰略酒店及度假村(Strategic Hotels & Resorts),成為繼雙匯集團2013年以70億美元收購史密斯菲爾德食品公司(Smithfield Foods)之后,中國買家的第二大美國收購交易;海航集團以64.9億美元持股希爾頓國際,以加強“全球旅游業務”的海外布局;天津天海投資以60.7億美元收購英邁國際公司(Ingram Micro),成為中國收購美國信息技術公司的最大一筆交易;海爾集團以56億美元收購美國通用電氣家電業務,以拓展美國市場提升海外市場占有率;萬達以35億美元收購好萊塢制作公司傳奇娛樂公司(Legendary Entertainment),使萬達進一步向全球娛樂市場進軍。
報告主編、CCG主任王輝耀指出,中國已超過其他國家成為美國的最大貿易伙伴。赴美投資的中國企業主要以并購為主要進入方式,通過投資美國企業以提升中國企業知名度,深度參與全球產業鏈整合為主要投資動力。但面對美國國內日益增長的民粹主義和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對相關行業細分領域的安全審查,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同時,要注意加強法律方面的風險防范意識。
報告同時指出,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井噴式增長出現逐步放緩。中國企業對外投資持續增長,2016年上半年企業“走出去”表現活躍,下半年海外投資趨于放緩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流量連續10年持續增長。2016年達到了1701.1億美元,是2006年的8倍。
根據CCG的統計,2016年1~6月中國企業海外并購共456宗,而7~12月并購數下降為316宗。整體呈現上半年海外投資活躍,下半年開始逐步放緩的態勢。2016年上半年,中企“走出去”迎來強勢開局年。海爾收購通用電氣、中聯重科收購美國工程機械公司特雷克斯(Terex Corporation)、阿里巴巴收購東南亞電商平臺Lazada的控股權、海航收購美國英邁(Ingram Micro Inc)、中國重慶財信企業集團收購芝加哥股票交易所(Chicago Stock Exchange)等,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步伐明顯加快,將中企出海推向高潮。CCG分析,企業提升研發技術能力、拓展海外市場銷售渠道、提升品牌知名度等是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主要動力。
進入2016年下半年,由于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對中企海外投資加大了審查力度,下半年中國企業海外投資逐步回歸理性。首先是國內監管層加大對中企海外投資的監管力度。國家商務部、發展改革委、人民銀行和外匯局四個部門聯手,開始共同嚴厲監管中企海外投資行為。如果收購標的與國內主營業務沒有明顯聯系,將成為監管層關注的焦點。例如2016年安邦保險試圖以140億美元收購美國喜達屋酒店及度假村(Starwood Hotels and Resorts),引起多方關注,最終以失敗告終;2017年中弘卓業集團在收購美國老年人生活護理設施運營商Brookdale時,因境內貸款資金遇到困難,交易陷入停滯。
同時,歐美等發達國家提高了戰略性行業投資的準入標準和加強對外資的國家安全審查,進而收緊外資準入政策,使得中國企業海外投資難度增加。譬如,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連續否決了中國企業對美國西部數據、仙童半導體公司的海外并購;以影響“國家安全”為由,澳政府否決了澳大利亞農場與中國電網的收購項目等,東道國的準入政策審查風險成為海外投資的不確定性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