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8日,神戶制鋼召開發布會,就未達標鋁、銅制品向公眾道歉。
“日本制造”的世界級信譽正在經受嚴峻考驗。
高田安全氣囊問題、三菱燃油效率造假等丑聞尚未平息,日本第三大鋼鐵企業神戶制鋼又曝出重大造假丑聞,該公司承認篡改了其生產的部分鋁和銅制品的強度等性能數據,將不合格產品交付客戶,問題產品涉及包括豐田、三菱、日產在內的眾多日本制造企業。汽車、飛機、軍工、高速列車等多個領域的制造商遭到波及。
10月11日,據多家外媒報道,日本第三大鋼鐵企業神戶制鋼所的造假丑聞恐怕不止于鋁、銅制品的出廠數據,部分鐵粉的強度數據也涉嫌被篡改。
據共同社報道,神戶制鋼在栃木、三重、山口3縣的所有該業務工廠均發現篡改數據,位于神奈川縣的子公司生產銅制品的工廠也有篡改行為。據悉鋁和銅約占總出貨量的4%?!冻招侣劇穲蟮婪Q,涉及篡改數據的產品數量超過2萬噸。報道更指出,上述違規行為乃有組織地進行,部分從10年前就已開始。
對于造假事件,神戶鋼鐵副社長(副總經理)梅原尚人在記者會上坦承,造假行為是有組織性的參與,包括神戶制鋼管理層在內有數十人參與了篡改一事。梅原尚人在記者會上謝罪稱,“讓大家擔心了,很抱歉”。梅原還表示工廠“有對于完成出貨目標的壓力”,但他否認有來自總部上層的違規指示。
這家“超級鋼企”出事前,日本制造業代表企業近年來已是頻現違規、造假、瞞報、謊報等丑聞。“日本制造”光環褪色的背后,暴露出日本企業文化乃至社會風氣的負面變化。
“日本制造”出了什么問題?
這不是神戶制鋼所第一次曝出造假丑聞,放在整個日本企業界也不是一個孤立事件,反映出日本企業在海外競爭和產業轉型壓力下普遍存在的結構性問題。
日本拓殖大學經濟學教授朱炎認為,日本企業近年曝光的丑聞大多是有組織參與、集體隱瞞,凸顯企業缺乏內外監督機制、糾錯賞罰機制。
企業管理層為降低成本,與合作伙伴搞內幕交易,對產品質量缺乏長期監督,對原材料、零部件供應商壓價,后者也因相似壓力放松了品質要求。
朱炎指出,一些老牌企業存在僥幸心理,以為即便產品質量有所下降,也可以憑借過去積累的聲譽把問題控制在可控范圍內。
日本立正大學經濟學院教授苑志佳說,日本早就處在產業轉型的關口,但進展太慢。日本面臨的人口老齡化、勞動力成本高企等難題預示“不轉型必衰退”的前景。近年來制造業企業的丑聞只是開始而已,今后可能會不斷出現。
“隱瞞文化”正戰勝“恥感文化”
日本傳統上有“恥感文化”一說。然而,這些年彌漫日本的“隱瞞文化”“篡改文化”正在戰勝“恥感文化”,導致整個社會對謊言、造假的“恥感”急劇下降,這種隱性腐敗正在從政治領域滲透到經濟、社會等其他領域。
以首相安倍晉三卷入的森友學園丑聞為例,不僅首相官邸和自民黨上下拼命捂蓋子,財務省知情部門也在隱瞞、篡改乃至銷毀對安倍夫婦不利的證據。幾乎同一時期,防衛省被曝刻意瞞報記錄陸上自衛隊駐南蘇丹維和部隊每日活動的日報。
這些丑聞還顯示,“懲惡揚善”機制在崩潰。最典型的是,涉嫌隱瞞森友學園丑聞的財務省高官事后被安倍擢升為日本國稅廳長官。
曾經風光無限的“日本制造”如今光環褪色,一些原本赫赫有名的大企業或轉型乏力,或竭力掩蓋衰落,是否也暴露出原本健康的企業文化正在逐漸為“隱瞞文化”“篡改文化”腐蝕呢?
背景鏈接/
日本制造業近年來頻現重大丑聞
9月底,日本汽車業三巨頭之一日產汽車公司承認在出廠檢驗環節中大量使用無資質人員敷衍檢驗手續,本月6日宣布召回已售38款車型約116萬輛汽車。
高田公司是日本最主要的安全氣囊生產商,過去近十年因“奪命氣囊”引發大規模召回,去年7月質量問題牽連出造假丑聞:其產品檢測存在數據操控和篡改,質量監測環節刪除部分數據以編造“理想”結果。今年6月,高田公司申請破產。
去年4月,三菱汽車公司承認在四款輕型汽車的燃油效率測試中存在違規操作,以美化排放水平,涉及車輛超過60萬輛。5月,日本第二大輕型汽車生產商鈴木汽車也承認在本土銷售的16款車型存在燃效數據造假,涉及超過210萬輛車。
2015年7月,第三方調查證實,家電巨頭、有140多年歷史的東芝集團在截至2014年3月的5年間虛報利潤1518億日元,三任社長涉嫌財務造假。
2011年,醫用設備和數碼相機制造商奧林巴斯曝出財務造假丑聞,承認此前20年都在以做假賬方式掩蓋總額上千億日元的投資虧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