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慶和中秋假期疊加,共有8天時間,很多中國游客都選擇了出境旅行。歐洲是中國游客的第三大目的地,尤其是年輕游客,更加注重旅游深度體驗和感受。
當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拿到歐洲申根簽證時,已經是長假前的第二天,收拾行囊,第一站是德國柏林。在候機大廳,記者遇到一位張姓大叔,他去德國看望正在讀大學的兒子。而旁邊坐著的一位姑娘也在德國讀大學,她找了一位德國籍的男朋友,當記者問到畢業以后打算去哪上班時,她說,“有合適的公司就行,只要兩個人在一個城市工作。”
最近幾年,中國去德語區國家的留學生逐漸增多起來,一方面,德國的公立大學基本免收學費,相對英國、美國和澳洲的高昂學費,能節省下一大筆開支。另一方面,因為德語區國家的教學質量很高,有很多知名的大學,學生畢業以后也能找到很好的工作。
海南航空有北京直飛柏林的航班,可能因為是國內的航空公司,飛機上坐的大部分都是中國人。記者的旁邊坐著八九個高中生模樣、穿著校服的學生,他們的活力為這趟航程增添了一抹亮色。有時在聊天,有時在看書,有時在看電腦,彬彬有禮,卻沒有吵鬧聲。
北京飛柏林大概需要10小時的時間,抵達柏林國際機場已經是當地時間17點多。出關的手續也很簡單,不需要填繁瑣的表格,拿護照直接出關。
前往歐洲的中國游客數每年都在增長,隨著出境游的不斷拓展,年輕人更偏愛自駕深度游。記者在餐廳遇到一位彭阿姨,她和老伴來歐洲旅行,參加的是跟團游。她告訴記者:“她兒子和媳婦國慶節也來德國旅行了,是自駕游,年輕人不愿意和老年人一起旅行。”還有一位78歲的北京老人也攜老伴到德國旅行,他以前工作時去過很多歐洲國家。
毛毛是一位中國導游,80后的她經常往返歐洲,已經在旅行社工作13年了。她告訴記者:“過去十多年基本上以日本游客居多,近幾年中國游客越來越多了,而且以女士居多。經常帶團出行,一個二三十人的團隊,男士有時候只有五六人。”她和歐洲人經常會聊起中國,也為祖國越來越強大感到自豪。“不僅是中國人在學外語,外國人現在也在學中文。有一位波蘭司機說,想去中國旅行,這位司機的女兒在中國留學,讀大學的她在一家英語培訓學校兼職,每個月收入差不多有3000歐元,而他辛辛苦苦地開車,每個月收入只有1500歐元。”毛毛不可思議地告訴記者,有一個北京朋友每個月給孩子英語培訓的學費高達1萬元以上,國內的家長給孩子教育投資是真舍得。
柏林是德國的首都,在國會大廈、勃蘭登堡門、柏林墻等熱門景點,時不時能看到國內的游客和團隊。國人在德國喜歡購買鍋具和刀具。鋼筆、化妝品、保健品等生活用品,在新天鵝城堡等景點的商鋪里,都有中國導購,還有支付寶退稅的標識,一些國內的年輕人都會選擇支付寶退稅,因為有優惠。
據中國國家旅游局的網絡大數據顯示,預計假日期間出境游客數將超過600萬人次,其中團隊游客64.19萬人次。游客從近300個城市出發,到達全球88個國家和地區、1155個境外城市。調查顯示,部分游客利用帶薪年休假組成更長的假期拼假遠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長線旅游的增長。出境游客不再熱衷于購物游,而是追求深度體驗。法國官方的最新數據顯示,赴法旅游的中國游客中,傳統團隊游逐漸減少,自由行迅猛增長,比例已達43%,游客更愿意追求個性化的旅行體驗,希望深度了解法國的歷史文化,短期的鄉村小鎮游、博物館主題游等自由行產品深受歡迎。
中國旅游研究院此前發布的《2017上半年中國赴歐洲旅游趨勢報告》顯示,上半年中國赴歐洲游客增長了65%。跟團游依然是歐洲游的主要方式,有85%的國人選擇了跟團方式。意大利、法國、德國、英國、瑞士、俄羅斯等國是中國游客選擇最多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