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名顧客在北京煎餅攤拿到煎餅后,堅持認為大媽少給自己打了一個雞蛋。大媽辯解不過,脫口而出:“我月入3萬,怎么會少你一個雞蛋!”消息一出,許多網友表示深受刺激。煎餅大媽月入3萬元不是傳說,浙江省金華市區的楊師傅坦言,他靠燒餅攢起家業、養兒育女,8年最多的時候手頭上有7套房子,還不包括店面。(9月4日《重慶晚報》)
金華賣燒餅攢下7套房的大叔,與北京月入3萬元的煎餅大媽,一南一北,門派不同,但卻收獲相同,讓不少市民覺得成了“最容易受傷的人”。金華大叔賣燒餅攢下7套房,沒有一點浮夸。就其加工燒餅的經驗或過程看,可以給看不起賣燒餅的創業者許多的啟示。
一是,加工燒餅油條的技術不復雜,投入少,上馬易,起步快。現在,無論是開網店,還是開實體店,進貨渠道是個關。開網店、實體店都要壓貨,商品賣不掉或者壞了、不時髦了,損失都是自己的,沒有經驗就沒有開店的膽量。但只要定下心來學習加工燒餅油條,掌握其技術不會太難,現實中,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決定投入多少。尤其是燒餅油條現做現賣,當天做了不夠賣,第二天就多做一點,當天做多了賣不掉,第二天就少做一點,反正不會有損失。這樣包賺不賠、風險很小的買賣,因為看上去不體面、也難發家,常常被人鄙棄。
二是,加工燒餅油條貴在堅持,對創業者有毅力上的考驗。加工燒餅油條,在一兩天內不可能使投入的資本呈現出倍增效果,但事實上,由于餐飲這樣的小本生意,有著沒有欠賬,無須討債的優點,當天的營業額多少都能有個了結,與其他的巨資投入周期長、見效慢相比,可以讓創業者減少若干后顧之憂。楊師傅一個月下來,刨除成本,至少能賺3萬元,一年就是三四十萬元。這樣的收入,與老人的年齡、體力、技術所能從事的行業相比,太劃算了。
三是,與其他工作或行業相比,加工燒餅油條缺少刺激和競爭,但投資創業者應耐得住寂寞。食品加工,需要在口味、質量、衛生等方面贏得消費者的認可。楊師傅曾考慮轉型升級,以機械化生產減少人的勞動強度,通過增加燒餅油條的數量達到提高收入的目的。遺憾的是,他買了六七臺機器,壓面機就有3臺,大多閑置,兩臺和面機和的面只能用來做包子,做燒餅還不能達到要求。另一方面,曾經有90后年輕人來他的店里拜師學藝,有的來打工,但都沒留下來。楊師傅說,“吃不了苦,耐不住寂寞……他們更愿意去送外賣。”
楊師傅賣燒餅攢下7套房,人們只看到他的收獲,驚嘆其資本積累,但很容易忽略他8年如一日的努力。這與“只看到別人的高工資,卻看不到別人背后的努力”,是同一個道理。創業,要從小開始,從逐步積累經驗走向成功,如果沒有基本的素質,想一口吃成胖子,無異于天方夜譚。(卞廣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