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更期待最低工資標準的執行情況也被拿出來曬一曬,從而更好地滿足公眾知情權、監督權,也能倒逼各地嚴格落實最低工資標準。
據媒體報道,2017年已經過半,全國多個省市已上調了今年的最低工資標準。最低工資較高的地區,多為沿海經濟發達地帶,根據排名,上海、天津、北京、廣東、江蘇分列第一至五位。西南、西北、東北等地區的工資標準較低。
“最低工資”雖是老話題,但由于它既是地方經濟的“晴雨表”,又密切關系民生,因而始終被高度關注,而當媒體對各地最低工資標準進行排名,似乎有了更多看點——哪些省份位列榜單前幾名,哪些地方排名墊底;哪些地方重新調整標準,哪些地方標準多年未變等。
當然,各地最低工資標準高低背后,自有其背景和緣由,應該說,各地基本上是按照《最低工資規定》進行調整的,所以相比最低工資標準排名,各地最低工資標準的執行情況或許更該被關注,假如執行不理想,即使最低工資再調整終究也是“紙上福利”。
對經濟發達地區而言,用人單位大多有能力執行當地最低工資標準,但也存在少數效益不好、管理不規范的用人單位,執行當地最低工資標準時打折扣。而在欠發達地區,雖然最低工資標準并不高,但仍有些用人單位變相降低最低工資,比如把加班工資、特殊崗位津貼和其他福利費用計入最低工資標準內。
雖說有關部門每年都會專項檢查最低工資標準執行情況,但從公開報道看,鮮有地方披露專項檢查結果,對違規情況進行處罰的例子更少之又少,因此公眾更期待最低工資標準的執行情況也被拿出來曬一曬,從而更好地滿足公眾知情權、監督權,也能倒逼各地嚴格落實最低工資標準。
各地專項檢查最低工資執行情況,是為了更好地了解實情、落實標準,從一些個案看,各地餐飲、環衛、建筑等行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嚴格執行最低工資標準的情況,因此公開最低工資執行情況很必要,讓執行情況差的地方“紅紅臉”“出出汗”,真正把低收入職工權益放在心上。不落實規定標準的用人單位有多少家,涉及多少職工、資金,違規情況存在多久,以及整改、處罰情況等,都應該成為公開的內容,各地既要真實、如期、詳細公開標準執行情況,也要通過全面普查、異地互查、明察暗訪等手段查明實情,公開檢查結果。
現在的問題是,公眾能看到各地調整最低工資標準的消息,但不知道標準執行得怎樣。媒體鮮有報道,是因為各地都執行得很好嗎?若真如此,也是勞動者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