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協發布《部分商品線上線下質量、價格調查報告》指出,多數同個商品線下樣本價格明顯高于線上樣本價格;同時,線下商品質量一般好于線上商品質量,反映出個別企業針對線上線下存在質量上的雙重標準。本次調查樣本共計62對124個,涉及食品、廚房用品、日化用品、服裝類產品、化妝品、電子產品、嬰幼兒產品等7類商品。(據6月28日中新網)
網購剛推出之際,憑借著比線下商品價格便宜,吸引到大量消費者,將消費行為遷移到線上,進而形成良性循環,線上商品價格優勢凸顯,銷售占比也越來越大,網購亦成為主流消費模式。線上對線下造成巨大擠壓,令很多傳統零售商受傷,部分商家因業績下滑而虧損、倒閉,亦影響到整個供應鏈系統,導致代理渠道陷入混亂格局,引發供應鏈商家的不滿情緒。部分企業為安撫代理、零售商家,避免線上線下矛盾沖突加劇,開始采取雙重標準,對線上商品區別對待。
從中消協發布的調查報告可以看出,線上線下商品存在同個不同質、線下商品比線上質量好、線下商品價格比線上高等情況。這些調查結論不僅有數據支撐,很多消費者也有過親身體驗。比如同樣的一款電器,線上線下往往有15-30%的差價,可是產品質量卻不同,線上售賣的電器元器件、功能等均有縮水,這就是典型的雙重標準。
網購優勢本身在于壓縮中間環節,使得商品的供應鏈縮短,商品由工廠到消費者手中,不再經過總代、一級代理商、二級代理商、零售商等環節,從而大幅度降低成本,實現讓利于消費者。而消費者選擇網購,不僅是因為網購模式更為便利,也跟線上商品價格較低有關系,可以說,很多人就是沖著線上商品便宜而來。可當網購商品價格降下來了,商品質量也下降,就偏離了價廉物美的原則,且沒有提前告知區別,令消費者被蒙在鼓里,導致利益受到傷害。
部分企業出于維護線下商家利益,又不愿意放棄線上銷售,就采取電商特供款的方式,名義上是兩種不同的型號、款式,似乎沒有可對比性,但實際上都是同一個商品,只是標注的型號、款式不同罷了。此舉給企業留下了貓膩空間,很多電商特供款就是“縮水版”,原材料、功能、做工等都降低了級別。這種雙重標準更為隱秘,很多消費者不明就里,反而以為電商特供款物美價廉,自己撿到了便宜,卻不知是被企業坑了一把,顯然企業有欺詐之嫌。
如今,隨著線上營銷成本的快速上升,線上線下的成本差異已經不太大了,甚至有些電商成本還超過了線下零售商,單純拼價格已經沒有意義了。而且,從未來趨勢看,線上線下融為一體、商品價格一致的新零售時代,已經成為業內共識,有企業在嘗試探索新零售模式。那么,企業再搞商品質量雙重標準,顯然就有些不合時宜了。因此,企業應尊重消費者權益,別再玩弄雙重標準,為消費者提供貨真價實的商品,以口碑和質量贏得市場,才是正道。(江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