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根據保監會官網上公布的《2017年1-5月人身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情況表》及過去幾個月的統計數據測算,2017年1月、2月、3月、4月,安邦人壽的原保費收入分別為852.58億元、777.96億元、243.53億元、13.44億元,而從5月份單月看,安邦人壽實現原保費收入僅有5652.76萬元,原保費收入不足億元,為2017年以來最低。
事實上,安邦人壽保費收入早已開始下跌。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與傳統壽險相比,以安邦人壽為代表的新銳壽險4月單月保費則出現了“斷崖式”下跌。數據顯示,安邦人壽4月保費較去年同期的402億元下降了96%;“安邦系”旗下的和諧健康4月保費為10億元,較去年同期的183億元下降了94%。
盡管四月安邦人壽保費出現下跌,但總體而言在前四個月保費排名中安邦人壽仍在前列。
保監會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1-4月原保險保費收入17996.33億元,同比增長27.81%。其中,產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3486.16億元,同比增長11.87%;壽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14510.13億元,同比增長32.35%。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今年1~4月,壽險公司總保費排名前十的公司分別為:國壽股份(3105億元)、平安壽險(2154億元)、安邦人壽(1907億元)、華夏人壽(900億元)、太保壽險(895億元)、泰康人壽(758億元)、人保壽險(756億元)、富德生命人壽(723億元)、太平人壽(656億元)、新華保險(459億元)。
6月14日安邦保險集團官網發表聲明稱,集團董事長兼總經理吳小暉,因個人原因不能履職,已授權集團相關高管代為履行職務,集團經營狀況一切正常。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商報在今年5月份曾發表過一篇文章:《安邦人壽產品設置玩文字游戲,原保費含金量引質疑》,報道指出,5月5日,保監會發布的監管函顯示,在安邦人壽近期報送的產品備案材料中,“安邦長壽安享5號年金保險”產品通過生存金返還設計形式,將消費者所繳保費大量快速返還,把長期年金保險“短做”,實際做成兩年期業務以規避相關規定;而“安邦e起贏兩全保險(萬能型)”產品中的中短存續期產品因董事會決議無總精算師簽字而不符規定。保監會叫停了以上兩款違規產品并對安邦人壽處以3個月內禁止申報新產品的處罰,并要求安邦人壽高度重視產品開發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對產品開發管理工作進行整改。
安邦人壽觸及監管紅線的兩款產品,均與中短存續期產品的性質有關。對于這種產品,保監會自2016年以來便陸續發布了停售或控制銷售占比的嚴厲監管要求,并規定自2017年1月1日起,各人身保險公司應當每月統計中短存續期產品相關數據并及時報送。
從保監會發布的一季度數據來看,安邦人壽原保險保費收入1874.07億元,同比大幅增長699.67%,而反映萬能險保費的“保戶投資款新增繳費”僅有17.58億元,同比驟降98.27%,僅占規模保費的0.93%。
與去年的業務表現相比,今年一季度發生了大變臉。2016年安邦人壽的原保險保費收入只有1141.97億元。今年一季度原保險保費如此爆發式增長備受關注。
北京商報指出,從保監會下發的監管函的描述和安邦長壽安享5號年金保險的合同發現,雖然這款長期年金產品的保費計入原保費,但是產品本質上卻與中短存續期產品相類似。為此,安邦人壽龐大的原保險保費收入的含金量引起了大家的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