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央行的央行”之稱的國際清算銀行(BIS)近日發布了其第87份年度全球經濟報告,一改以往的悲觀論調,該銀行稱近期全球經濟出現明顯反彈跡象,預計全球GDP很快就將復蘇至長期平均水平。
這是BIS近幾年來最為樂觀的報告,但其很快對當前經濟反彈的持續性表示了擔憂,并提出了四個中期內可能威脅全球經濟增長的風險:
1. 通脹突然大幅攀升可能迫使央行超預期收緊貨幣政策,進而撲滅經濟增長勢頭;
2. 緊縮周期可能加劇金融壓力,引發嚴重的泡沫破裂;
3. 消費可能在負債壓力之下走弱,而投資增長無法抵消消費走軟的影響;
4. 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可能對全球經濟秩序帶來挑戰,進而削弱全球經濟強度。
BIS解釋道:“收緊政策可能觸發又或加劇某些較脆弱國家的金融泡沫破裂。特別是當政策利率走高與債券利率回調、美元升值同時發生的時候,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在一些新興市場經濟體急劇擴張的美元計價債券將令局面變得尤為脆弱。”
在2009年到2016年,美國以外市場向非銀行機構發行的美元計價債券(BIS用以衡量全球流動性的一個關鍵指標)激增了50%至10.5萬億美元,在新興市場國家,這種類型債券數量翻倍,達到3.6萬億美元。
此外,如下圖所示,全球債務水平已經上升至歷史高點,一旦美聯儲加息節奏過快,債務金字塔有可能在債務償還成本飆漲中崩潰。
BIS表示,由于債務在GDP中占比持續上升,全球經濟對利率走高十分敏感,這將使貨幣政策正常化的進程變得更為復雜。此外,倒退到貿易保護主義可能會引發金融壓力,拉高通脹,而一旦突發系統性金融危機,又或者經濟增速再度放緩,則會進一步激發貿易保護主義。
BIS估計,如果美國向中國或者墨西哥增收10%的關稅,美國的勞動力成本需要下降約6%以彌補較高的進口成本。這意味著一旦全球化潮流倒退,工資將下滑,而這可能引發政治動蕩。
BIS最初創辦的目的是為了處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德國的賠償支付及其有關的清算等業務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它成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之間的結算機構,該行的宗旨也逐漸轉變為促進各國中央銀行之間的合作,為國際金融業務提供便利,并接受委托或作為代理人辦理國際清算業務等。
作為全球化的產物,BIS表示,無論是正式的統計證據,還是隨意的觀察結果都顯示全球化一直以來是支持世界經濟增長和更高生活水平的主要力量。
盡管認為貨幣政策收緊可能威脅全球經濟增長,BIS依然督促政策制定者利用當前經濟改善的優勢,加速貨幣政策正常化,逐步收回量化寬松并改變低利率環境。BIS稱,如果低通脹誘使各國推遲采取行動,意味著最終利率需要更快、更多地上調,這可能導致已經習慣于廉價資金的市場陷入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