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交所在致國信證券的一封郵件中表示,關注到其上半年發布的關于“中國國旅”的研報數量明顯多于其他會員。這封普通的問詢郵件在券商研報監管從嚴的背景下引發了業內熱議。
“上半年因為機場免稅招標的事件疊加白馬龍頭行情,中國國旅確實存在投資價值,不少賣方機構都有覆蓋。”6月9日,招商證券一位研究員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此外,事件中心中國國旅(601888.SH)的一位人士對記者回應道,“很多券商都出研報,興業證券比國信證券還要多,這本身是非常正常的事件,價值發現的結果。”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當前賣方行研領域仍存在諸多問題,譬如合規把控不嚴,熱衷非公開信息,甚至幫助買方或上市公司拉抬股價。分析師出具一篇研報可能受到多重因素影響,但真正能夠起到“價值發現”作用的實際僅占極小比例。
2016年以來,一些出具夸大誘導性研報的分析師和券商研究所屢被監管處罰或警示。數位券商分析師在與記者交流中表示,行業普遍存在的夸大風氣當前已經“收斂不少”。
研報配合減持?
“某些所謂的市值管理公司會提供這種服務,在上市公司大股東要減持時,找券商分析師推票,一般還會有資金的配合。”6月9日,北京一位私募人士說。
這種情況下,關于該上市公司的研報往往在某一時期內密集出現,并且一般伴隨股價上漲,而在減持之后,研報的數量也迅速變少。
以創業板某上市公司為例,在某知名研報平臺,整個2016年,有關該上市公司的賣方研報共有20份,其間該上市公司的股價也從7.64元/股漲至12.06元/股,漲幅達56.08%。進入2017年一季度,該上市公司股價持續拉升,在一季度漲幅達24.48%。
伴隨股價上漲,2017年一季度,該上市公司控股以及重要股東減持套現近4億元,此后又多次出現減持安排。
值得注意的是,在該上市公司上述股東減持前,某券商分析師發布了一份20多頁的深度報告對公司進行首次覆蓋,并給予強烈推薦評級。而據記者查閱,在該研報發布前,上市公司層面并無事件公告發布。
在一季度之后,該上市公司股價開始震蕩下行,由20元/股高位跌至目前8.55元/股。此后前述券商也并未再發布關于該上市公司的其他研究報告。事實上,2017年以來,僅有一家券商關注該上市公司,與2016年盛況形成鮮明對比。
其中最需要關注的是隱藏在研報背后的流程“漏洞”。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一份研報從撰寫到發布需經歷三層程序,首先是分析師撰寫(組內負責人審核),提交到系統還將有編輯審核和合規審核兩層程序。
“合規審查關注的重點在于報告中的信息和數據,上市公司是否已經公告,新聞發布會是否已經發布,中間涉及到估值方面采用的數據真實性估值方法等是否合理,最后結論是否公允等。”一位券商合規部有關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各大賣方機構均設有合規部門,但所起的作用大小不一。據記者了解,大型券商合規部門審核較嚴格,部分中小型券商的合規部門則形同虛設,基本靠分析師自己把握。
一家中型券商賣方分析師就對記者表示,其所在的機構合規部門較弱,基本寫完就發。
合規性風險
一旦機構合規審核缺位,分析師自我把關的要求便會降低,導致夸大其詞博人眼球的研報在市場層出不窮。
“這是行業內非常不好的風氣。”某大型券商分析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好像認為誰聲音大,股價就是誰拉起來的。部分中小券商希望把知名度打起來,所以研報標題會起得特別博眼球或者短時間內出具大量看好研報,將股價上漲的功勞都攬到自己身上。”不過,其認為,買方機構對于這種行為也并不會完全買賬,最終還是會看研報是否有實質性觀點和內容。
另有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市場上賣方研報大量過剩,也是賣方出研報時容易夸大并且緊貼熱點的原因之一。“每天收到的研報中真正點開看的不會超過十分之一。”上海一位基金公司基金經理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正常情況下,券商分析師出具研報應該是價值發現的結果。如前述大型券商分析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當基本外部因素發生變化,公司盈利將獲提升,存在預期差的時候才會推薦股票。
不過在實際中,賣方機構撰寫研報還會受到其他多種因素影響。比如,不管是監管還是機構均要求分析師撰寫的研報中不得出現非公開信息,但實際操作中,分析師們往往能接觸到大量非公開信息。
深圳一位中型券商分析師對記者表示。但其認為這也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健全所造成的,是否應界定為內幕信息有待商榷。
實際上,這類非公開信息往往能夠影響到分析師在研報中的觀點。此外,據記者了解,買方機構對分析師是否出具研報也有一定影響力。
前述中型券商分析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與買方機構交流觀點時,也會碰到買方推薦分析師關注某只股票的情況,部分是基于交流性質,而在某些情況下則會暗示“幫忙推票”,“大多數研報都難以避免石沉大海的命運,影響股價的因素太多,研報作用不能說沒有,個人認為不大”。記者 周伊雪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