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濟復蘇的背景下,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發展也得到了有力的支撐。而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與發展,其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已不容小覷。摩根士丹利在其今年2月發布的中國經濟藍皮書中指出,中國已向消費主導型經濟邁出了一大步,當前已是全球大部分重要消費品的最大市場;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全球經濟也將受到相應的影響,中國經濟轉型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將主要通過貿易渠道實現。
在經歷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全球經濟終于迎來了新的篇章。今年伊始,以美國和歐元區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市場出現經濟復蘇態勢,而以中國和印度為代表的新興國家市場經濟也得到鞏固,大宗商品價格的回溫,也令巴西等大宗商品出口國長舒了一口氣。在全球經濟復蘇的背景下,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發展也得到了有力的支撐。而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與發展,其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已不容小覷。
全球經濟同步復蘇
支撐中國經濟發展
“當前,我們看到包括發達經濟體市場和新興市場在內的全球經濟的同步復蘇,這是自2010年以來,兩個市場的國家同步實現復蘇,因此,我們認為現在的經濟基本面比2010年時要穩固很多。”摩根士丹利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陳艾亞在日前的一場發布會上對記者表示,全球經濟的復蘇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背景,在過去7個月中,新興市場國家的貿易增長了10%,而發達經濟體市場和新興市場的投資也在經歷了多年的減速后開始復蘇。陳艾亞預計,2017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將達到3.5%,相比2016年的3.1%有了很大的提高,而2018年全球經濟增長率預計將進一步提高至3.6%。
除摩根士丹利外,風險評級機構穆迪也對今年全球經濟的表現十分樂觀。法國大選結果的出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發達國家所面臨的風險,而美國實施貿易保護主義對全球經濟造成傷害的風險也有所減弱。因此,穆迪預測,2017年全球經濟將加速增長,其中二十國集團經濟總體的經濟增速將在2017年達到3.1%。
數據顯示,全球經濟的同步復蘇帶來了更加強勁的外部需求,而全球貿易的持續改善正支持著中國出口的增長,中國對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的出口均出現普遍改善。此外,作為世界兩大重要經濟體,中國始終堅持自由貿易政策,而美國近期卻顯示出更多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因而中美之間的貿易關系更加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
中美貿易摩擦擔憂減弱
與中國貿易有助于提高生產率
事實上,自美國新任總統特朗普上臺后,其“美國優先”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論調便引起了市場的強烈關注。其中,中美兩個大國之間的貿易關系更是關注的焦點。“近幾個月來,市場總體對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的擔憂有所下降,這主要是因為中美兩國之間較為正面的互動,比如兩國領導人的峰會以及‘百日計劃’。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國愿意通過增加一些美國產品的進口,特別是農產品和能源的進口,來解決中美貿易逆差問題。”摩根士丹利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邢自強表示,中國愿意開放服務性行業,并且對海外的投資公司進行開放,這都將有助于緩解在制造業領域的貿易摩擦。
事實上,中美之間的貿易是相互依存的,并不如特朗普所說,中國對美國存在巨額的貿易順差,因而嚴重傷害到了美國經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其5月24日發布的一份報告中指出,支持“因擴大與中國的貿易而導致失去工作機會,進而采取貿易保護主義”這一觀點的人,往往忽視了與中國進行貿易的好處。研究表明,如果沒有中國對全球貿易的開放,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開始前,全球生產率的增長就將放緩。“發達經濟體應當繼續開放貿易,而不是設置新的貿易障礙。與此同時,應當采取更多措施,幫助提高工人對勞動力市場需求變化的適應能力。”報告認為,對于發達經濟體而言,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受中國貿易開放影響更大的國家和行業,其生產率增長得更快。
中國或將邁入高收入社會
轉型進入高附加值制造業
在陳艾亞看來,中國將會在2027年步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從目前人均GDP8000美元左右上升到13000美元左右,從而擺脫中等收入陷阱,進入高收入社會。更重要的是,隨著人均收入的上升,中國經濟也將經歷結構性的變化與發展。
根據摩根士丹利的測算,預計到2025年,消費占中國GDP的比重將上升至62%,投資占GDP的比重將下降至35%,由高投資轉向高消費。摩根士丹利在其今年2月發布的中國經濟藍皮書中指出,中國已向消費主導型經濟邁出了一大步,當前已是全球大部分重要消費品的最大市場。此外,根據預測,中國私人消費規模會在未來10年內翻番,將從2016年的4.4萬億美元上升到2030年的9.7萬億美元。
另外,藍皮書預計,中國將繼續在產業鏈升級方面取得進步,并成為高附加值制造業領域的強大競爭者。“中國政府正在逐漸減少低附加值產品的出口,增加更多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陳艾亞表示,目前,中國出口的產品中已經有50%是高附加值產品,而且這個趨勢會繼續下去。
更重要的是,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全球經濟也將受到相應的影響。藍皮書指出,中國經濟轉型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將主要通過貿易渠道實現。首先,中國國內需求偏好的轉變意味著進口結構也將隨之改變,從而影響到主要出口中國的國家。其次,中國制造業正在朝高端產業鏈發展,這將加劇處于上游產業的國家之間的競爭。與此同時,藍皮書認為,中國投資增速將有所放緩,考慮到中國目前對主要大宗商品的需求約占全球的50%的情況,中國經濟轉型或將為大宗商品價格以及大宗商品出口國帶來較長一段時間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