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車展前后,帶有互聯網造車基因的新車企們帶著一系列實錘高調亮相,這些實錘包括建廠、準量產車型亮相等,還紛紛給出量產車下線的時間表。然而,與此同時,傳統車企們也帶著一系列新的產品亮相,互聯網也成為車企們爭相進入的領域,一時間互聯網造車實體化,傳統車企互聯網化兩種情景互相交通。
這對互聯網車企來說,實際上是一個略有點危機意味的信號。過去一兩年,互聯網車企亮相時,往往帶著顛覆性的思維進入視野,比如樂視構建全生態,威馬汽車要建立“威盟”讓用戶參與設計、C2M模式造車,蔚來電動超跑等,而且可以實現且強大的電池性能,則是所有車企共同的訴求,盡管樂視的鬧劇讓人對互聯網造車產生質疑,但仍不能掩蓋新車企們的百花齊放。
然而,傳統車企們的不斷發力,紛紛推出智能互聯網和電動車的新技術、新產品,傳統車企的互聯反擊戰已然到來,車展前夕,吉利帶著具有互聯網思維的領克亮相刷爆朋友圈,還在本月中國品牌日當天發布iNTEC人性化智駕科技,智能互聯就是其中一個重要技術模塊,并且已經建成占地415畝、功能齊全的杭州灣研發中心,這種默默做事、厚積薄發的態度,更像是對互聯網車企的一記當頭棒喝,上汽與阿里合作的榮威RX5相比一眾互聯網汽車,量產已經更靠譜,而比亞迪則傳聞要開放電池的對外銷售,也在試圖進一步占領電動車前沿產業鏈的高地。
互聯網造車尚未真正量產,傳統車企卻已經不甘人后,如果考慮到傳統車企的固有的生產和渠道優勢,互聯網基因不止存在于新車企中,這些新車企們對傳統汽車替代性優勢已經越來越小,少一些夸夸其談,如何做到真正滿足客戶需求的好車,才是互聯網車企們真正要考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