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貨幣的矛盾格局
中國的貨幣環境是“存量過多、增量不足”,這是我們一直以來的判斷。“貨幣偏緊”主要是指貨幣增長相對于過去長期高速增長狀態的回落,就目前貨幣增速而言,相對于經濟增速、物價增長,當前的貨幣增長還是適合的,并沒有實質性收縮。當前貨幣增長水平相對于2017年經濟和物價,仍然不構成制約。貨幣增長回落,表明金融部門對實體經濟部門的支持,已改變了過去“大水漫灌”式的過量供應狀態,并對降低宏觀杠桿提出了要求。
資產泡沫的成因總歸是貨幣長時間的持續擴張。對于中國樓市是否存在泡沫,答案顯然是肯定的,分歧僅在于泡沫是否還會擴大和前景如何。樓市泡沫顯然是中國過去貨幣快速擴張的結果。從貨幣過度深化的角度考慮,2012年后中國貨幣的經濟刺激效應日漸中性,也就不足為怪了。
另一方面,從個體角度看,資產泡沫造成的高財務性融資需求,又對貨幣增長提出了高要求。可見,資產泡沫和貨幣增長是一個自我演進的正反饋過程,貨幣政策若被利益集團所綁架,泡沫經濟通常會自我膨脹,直到經濟崩盤!中國貨幣環境“存量過多、增量不足”的矛盾局面,至此形成。存量過多,是針對國民經濟整體而言的;增量不足,是針對資產泡沫的維護和發展而言的。
“緊平衡”金融不構成
實體經濟增長制約
貨幣“穩中偏緊”是我們一貫的判斷,2017年在“防風險”基調下,央行去杠桿的力度或仍可能加大,這意味著貨幣仍或有微幅收緊。不過,流動性短期變化受金融監管影響較大,對監管效應認識差異,導致了機構間對流動性和利率短期走勢看法的不同。我們堅持認為,對央行來說,2017年總的難題,仍然是使貨幣增長不至下降過速,對沖性的“降準”仍是可能選擇。短期的信貸、貨幣嚴控管制應是短期現象。
從市場預測情況看,雖然貨幣偏緊是市場主流預期,但機構間存在著較大分歧,這種分歧甚至是方向性的。貨幣分歧的存在,主要在于中國貨幣環境的復雜性:“存量過多、增量過少”,從而不同主體對貨幣的感受是明顯不同的。從體現金融對實體支持的社會融資增長情況看,盡管貨幣政策趨緊,金融監管為去杠桿而壓縮同業等貨幣市場運行空間,實體部門得到的金融支持并沒有受到多少影響,增長仍然平穩。
實際上,社會融資結構中非信貸融資比重的上升,表明了金融市場化的進步。金融市場化發展,必然帶來融資方式、融資機構的多元化,從而改變單一信貸融資方式,金融支持經濟的效率,也因金融發展和金融深化得到提高。融資方式多元化后,金融支持實體的類型更加豐富,渠道更多。從融資方式角度,由實體經濟發展所需的流動性格局看,貨幣增長維持偏弱格局不會使流動性成為經濟運行制約!特別是在中國當前貨幣存量過分充裕格局下。這是我們對中國貨幣環境的一貫判斷。
貨幣偏緊主要為
“擠泡沫”和“去杠桿”
貨幣長期過分充裕導致了資產泡沫的持續膨脹,超越了實體經濟發展需要的資金集中在金融部門、推高了資產價格。高資產價格在增加了經濟運行風險的同時,客觀上也吸收了過多的貨幣,充當了中國過量流動性的“蓄水池”。資產泡沫初起之時,樓市、股票等各種金融資產對流動性的吸納,基本上是被動進行的,現實中主要表現為貨幣擴張推動資產價格上漲;在資產價格膨脹后期,資產泡沫對流動性的吸納則充滿了主動性——各類資產主體為維持資產泡沫 ,或為在資產價格的持續上漲中獲利,會盡各種融資手段維持財務杠桿,從而資產領域的泡沫維系客觀上與實體部門產生了資金競爭,資金“脫實向虛”也因此產生。當貨幣當局認識到泡沫風險,對貨幣政策采取穩健基調時,這種競爭就更加明顯。
在資產泡沫下,貨幣市場對維持金融投資杠桿起了重要作用。當貨幣增長趨緩時,貨幣市場的資金壓力首先呈現。在當前經濟仍然在“底部徘徊”狀況下,貨幣市場上的經營性融資需求通常不足,貨幣市場上的融資需求通常來自于維持投資杠桿的財務性融資需求。從各類經濟部門的融資情況看,當前的流動性緊張主要體現在貨幣市場上。
貨幣政策收緊,通過影響信貸擴張,降低了貨幣增長;貨幣增長放緩和金融監管加強,造成了貨幣市場流動性緊張程度的上升,貨幣市場利率上漲,繼而通過量和價兩個方面,導致了債券市場發行難度的加大,債券融資減少。從各類型融資規模看,除了人民幣信貸和債券融資外,其它實體融資手段并沒有受到貨幣政策偏緊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