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吃空餉的招數更是五花八門,除了像簡老太一樣吃“死人餉”、邱海山女兒吃“娃娃餉”、謝某吃“冒名餉”之外,“曠工餉”“病假餉”“多頭餉”等應有盡有
記者王京仔“七歲上警校,十歲參加工作”,這一荒誕不經的求學求職之路,卻白紙黑字地寫在了邱某的檔案中,而這正得益于她的父親——河南省鹿邑縣公安局原黨委委員、政治處主任邱海山。
2011年,邱海山為了給年僅18歲還在上學的女兒提前準備一份工作,通過辦理6個虛假戶口和身份信息、篡改檔案年齡、偽造畢業生分配手續等為女兒騙來了公務員身份、政法編制和長期工資。
4月13日,隨著邱海山的落馬,更牽扯出該公安局130多名民警長期不上班,“吃空餉”的現實。
此后僅僅3天,河南、山東兩地再曝3例吃空餉事件,將輿論關注再度引向吃空餉這一“老大難”問題。
山東省單縣原人大副主任孟慶魁安排未成年女兒進地稅局吃空餉數十年;山東鄒平縣人民法院原黨組副主任、副院長張同軍違規將親侄女調入法院,并讓其三年內邊讀書邊領工資;河南永城市公安局政治處原主任門建華通過資料造假讓一雙兒女成為了警察,兒女的出生時間僅相差一個月。
吃空餉案件為何頻發?為何屢禁不止?在議論事件本身之余,吃空餉背后那些事更值得深思。
制度不完善
如無意外,古稀之年的簡老太應該享受天倫之樂,安度晚年。然而,13年前的一個決定,卻讓她在78歲高齡走上了被告人席。
2003年1月1日,身為廈門市一企業退休職工的老伴盧某去世,簡老太在悲痛之余卻并未將老伴死亡的真實情況報告給相關部門單位,而是以老伴重病臥床、無法親自到鄉鎮勞保所辦理認證為由,騙取虛假證明,繼續領取老伴每年固定發放的8000余元養老金。
這一隱瞞,就是11年。2003年3月11日開始至2014年4月4日歷時11年間,簡老太共領取盧某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16.5萬余元。
2016年7月10日,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人民法院以詐騙罪,判處簡老太有期徒刑二年六個月,緩刑三年,并處罰金人民幣1萬元,同時向其繼續追繳未還的贓款。
“人已死,錢照拿”的事看似不可思議,卻實實在在發生在我們身邊;而“只拿錢,不干事”的美事更是不少機關和事業單位的人們及其親屬享受著的“福利”。
查閱各地紀檢、人社等部門網站,不難發現2015年各地查獲的吃空餉人數仍在四位數以上。僅湖北一省,2015年就清理吃空餉單位485個、吃空餉個人2965人,涉及追繳8700萬元;僅蘭州一市,2015年查處各類吃空餉人員44人,追回金額69.32萬元。
而自2016年以來,法治周末記者根據百度新聞搜索不完全統計,被媒體曝光的吃空餉事件至少有30余起,遍布全國各地,同時存在于黨政機關、學校、醫院等事業單位和企業等各個行業。
吃空餉的招數更是五花八門,除了像簡老太一樣吃“死人餉”、邱海山女兒吃“娃娃餉”、謝某吃“冒名餉”之外,“曠工餉”“病假餉”“多頭餉”等應有盡有。
2016年8月14日,江蘇省泰州市人社部門應紀委巡視組要求檢查發現,市級23個部門、單位的34人存在“在編不在崗”等變相吃空餉問題,其中:長病假23人、留職停薪4人、協議離崗3人、離崗創業1人、長期曠工1人、請假逾期不歸1人、聯系工作調動1人。
吃空餉的源頭,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楊建順將其歸為一個“利”字,為了利而濫用公權力,弄虛作假;而在“逐利”和“濫權”的背后,其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疏漏,財務、編制等制度不健全、不完善,“鉆了制度不健全的空子”。
他舉例,我國目前的編制比較亂,如超編用工中,合同工權益得不到保障,就能安排吃空餉。
2016年10月,就曾出現江蘇揚州一干部自曝吃空餉的戲劇性一幕。揚州大運集團公司黨總支副書記喬華余,稱自己超過退休年齡兩年了,但仍領在職干部的工資,每月8800多元,簡直就是在吃空餉。
在這“自我舉報”的背后,是退休轉制惹的禍。
雖然身在企業,但喬華余的身份是事業編制,卻拿著機關工資,成了“兩不靠”,要將行政關系、組織關系和工資關系合并到新單位。兩年前,喬華余退休時,單位所在地組織部門卻沒有他的檔案,他成了“不在編不在冊”人員,無法按照公務員待遇退休。
“吃空餉是老大難問題。”退休處級干部張梅(化名)對于吃空餉的盛行并不意外,“有人的原因,也有制度的原因”,她認為,編制人事、財務等制度缺失,執行不嚴、公開不力等都是問題。
權力的影子
制度因素之余,人的因素則是邱海山之流權力的腐敗造成的。
法治周末記者查閱去年以來被報道的30起吃空餉事件,發現除3起以外,其余27起都有權力的影子,吃空餉人員基本都是領導自身,或由在職干部安排的其親朋好友。
“我們這里有個干部,孩子大學還沒畢業,卻在老家某單位拿了幾年工資……”2016年3月,湖北省委第五巡視組在廣水市巡視期間,就核實有些黨員干部個人長期吃空餉或安排子女、親屬和關系戶吃空餉,有的占著編制外出經商,有些長期不上班,有些干部子女在上大學期間就占著編制領工資。
翻看這些案例,無論是一方高層領導,還是基層的一官半職,吃空餉似乎成了他們之間的“共同福利”。
2016年7月,湖北省潛江市人大常委會原黨組書記、主任劉明剛被“雙開”,其被指“違反組織紀律,利用職權和職務影響違規為親屬解決事業編制、掛名吃空餉”;同年10月,河北省邯鄲市原常務副市長丁英輝被逮捕,河北省紀委通報其“利用職權違規為其親屬調動工作并吃空餉”。
身為人民教師,反而在珠寶店當經理,兩年多不去上課卻工資照拿,2016年6月,河南漯河一教師張某被舉報吃空餉。當被人問起“這樣長期不去學校上班行不”時,他說:“沒事,有關系,已經和學校領導打過招呼,工資福利照發,沒人管的。”
2016年5月,李新奇的“帶薪坐牢”,更是奇葩。身為陜西省寶雞市扶風縣林業局下設的林業站副站長,李新奇已十多年不上班,長期在外做自己的生意。3年前,因為做生意違法,被判刑五年六個月,進了監獄,但單位里的工資卻照發不誤。去年3月,工資表仍顯示,李新奇的工資為5200元。
“權力缺乏監督約束,就會造成腐敗。”在張梅看來,吃空餉都是腐敗造成的,人事、組織、財政等各個程序部門都可能涉及,“在不少地方吃空餉已經是潛規則,大家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在楊建順看來,無論是為自己還是為親友,這種吃空餉都是以權謀私的行為,這是現有制度完全可以避免的,但卻普遍出現,反映了現有編制、財務、審計等機制運行不到位。
“人事、財會、審計處于無序很可怕。”在楊建順看來,即使編制、財務制度完善了,但得不到有效運作,這種權力式的吃空餉仍然無法解決。“要建立常規性的合法運營機制。”
具體而言,人社部門厘清編制和工資福利清單,財務部門根據清單實行,同時審計部門通過定期和不定期、正式和非正式介入審查,一起形成長效運作機制,從根源上避免吃空餉問題,楊建順解釋。
應加強行政問責
早在2014年國家開展吃空餉專項整治工作期間,就發現并追繳了一大批被吃掉的空餉。截至當年9月25日,全國共清理清退吃空餉人數162629人。
然而,現實證明吃空餉的“胃口”依舊不減,在邱海山、孟慶魁等四人被曝光之后,云南、山東、河南等各地又掀起了新一輪的嚴查吃空餉風暴。
張梅期待這次能夠“治個徹底”。但在楊建順看來,這種“運動式”的清理根本不可能根治吃空餉問題。
“運動時火熱,過后又束之高閣。”楊建順認為,這種專人專項的清理行動難以形成長效機制,且成本過大可能得不償失,治理根源還是應在財務、編制制度的完善和監督運行機制的有效運行。
除了平時的常規監督,張梅更關注的是事后的問責。她認為,“問責不力”是吃空餉問題長久以來難以解決的原因之一。
“關于吃空餉入罪的呼聲一直存在。”一位在職法官告訴法治周末記者,盡管將吃空餉歸于詐騙或貪污罪等情形并非沒有,但由于沒有明確規定,僅是吃空餉現實中一般還是以清退所得和對官員違紀處分為主。
山東省定陶縣政法委原書記、定陶縣原副縣長、定陶縣原政協副主席、東明縣原政協黨組成員盧慶林,利用職權通過他人給3個子女辦假身份證、偽造人事檔案,進而安排3人進了3家單位的“事業編”,3人在未實際工作的情況下,7年“吃空餉”共計28.7萬元。
2017年3月,山東省菏澤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終審判決,認定其幫子女吃空餉的行為構成貪污罪。
查閱上述27起涉及領導干部的吃空餉案件,除邱海山、劉明剛等人因多項違紀行為被移送檢察機關以外,其余有后續問責的近10起案件其相關領導多被違紀處分,以黨內警告居多。
法治周末記者從裁判文書網搜索吃空餉的相關刑事案件判決書,發現在2013年和2015年的兩起涉及公職人員吃空餉事件中,吃空餉情節都未定罪。陜西省榆林市中級人民法院在判決中指出,被告人的吃空餉行為屬于行政失職行為。
楊建順指出,若情節特別嚴重達到貪污、受賄入罪條件的可追究刑責,但吃空餉最重要的是加強行政問責力度,凈化機構和工作環境。在“吐出來”和罰款的基礎上,根據情節程度予以記過、降級、降職等行政處分;同時,將之與誠信機制掛鉤,讓吃空餉的官員真正體會到“切膚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