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近半“985”高校實行三學期制
1985年以前,我國高校基本都是每學年兩個學期的設置,這對加強基礎、強化專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課程設置、學生選課等方面也缺乏彈性。
為此,國內部分高校開始嘗試學期調整,三學期制以其特有的制度優勢而受到青睞。記者查詢得知,目前在全國39所“985”高校中,有17所采用了三學期制,而在北京的8所“985”高校中,其中6所都設有夏季學期或暑期學期。
2002年9月,北京大學開始實行三學期制,之后,清華(微博)大學、南京大學(微博)、西南財經大學、浙江大學(微博)等也陸續制定實施方案。但各高校并沒有統一固定的模式,都是根據自身情況酌情實施,有的是作為學生可自由選擇的“小學期”,有的稱為暑期學校,有的則像中國政法大學一樣,把夏季學期作為教學運行周期的一個必須環節。
北大實行的三學期,是秋季、春季及暑期學校的模式,暑期學校的時間安排在7月初至9月中旬,為期兩個半月。記者了解到,北大暑期學校的課堂教學相對比較集中,從早上8點開始至晚上9點,一天會開設12節課,為此,校方建議學生,為保證學習質量,不宜多選課,還將校內學生每人選課上限設置為4學分。
在實行三學期制的高校里,中山大學(微博)顯得有些特殊——今年開始,取消推行了6年的三學期制,重新進行兩學期制。
校方表示,三學期制已經完成了學校在特定發展階段所承擔的作用,目前重新實行兩學期制,是因為學校已經步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同時也是遵循師生反映的意見。
專家
在學期改革前應做好充分準備
“高校的教學運行周期改革的效果如何,并不在于什么形式,而是要看怎么設計學期內的學習內容。”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微博)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關鍵在于怎么在學期中安排好學生的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如果在兩學期中也有了這種設計,那么就沒必要實施三學期。
熊丙奇說,兩學期總共40周教學學時,改革為三學期后,春秋學期課時減少了,那么教學內容是否會被壓縮?教學進程是不是會隨之變得倉促?學生如何消化吸收?這些都是高校在學期改革時需要調和的問題。
他建議,高校如果要進行學期改革,就要更加明確人才培養理念,完善好課程體系的構造,提出科學充分的課程供學生自主選擇,同時也要增加教師對課程的投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