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丑陋建筑”有何指標?
什么是“丑陋建筑”,是否有一個科學的“硬指標”?
王明賢認為,是否丑陋“有一個共性”。如現代建筑應該以現代功能為出發點,來創造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但他也承認,在具體的建筑上,很多專家還是有分歧的,比如對于央視新大樓“大褲衩”的探討。
據王明賢稱,2010年的丑陋建筑評選時,央視新大樓被網友投票選為第一丑陋建筑,但在最后專家組討論時,大部分的意見卻認為“雖然現在很多老百姓接受不了,覺得它很丑陋,但實際上它代表了世界建筑發展很重要的趨勢,并非為了奇特而奇特,我們覺得這種實驗還是值得鼓勵的,所以后來它就沒有被評上丑陋建筑。”
建筑暢言網回復羊城晚報記者表示,丑陋建筑的評選標準包括:建筑使用功能極不合理、與周邊環境和自然條件極不和諧、抄襲、山寨、盲目崇洋或仿古、折中或拼湊、盲目仿生、刻意象征或隱喻、體態怪異惡俗和明知不可為而刻意為之9項,并稱“評選標準依托強大的學術背景,但并未拘泥于學術”。
在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唐孝祥看來,“奇怪”本身有兩個意思,一個是不常見,即通常說的“少見多怪”,這是中性的描述;另一個就是嘩眾取寵,故意做成另類的、具象的象形建筑,“這種是我們要反對的丑陋建筑。”
事實上,盡管“丑陋”并無明確的評判標準,但杜宏武指出,對被認為是“丑陋”的建筑都有一個基本的價值判斷,那就是偏離了文明的共識性、主流的價值觀和審美取向,不被主流意見認同并且評價偏低。
他認為,“創新”和“奇怪”是兩回事?,F代建筑材料、建筑工藝都有了發展,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形式上的理性探索,并不會導致建筑看起來“奇怪”,如采用全新的結構、綠色環保的材料或者節能的方式,從出發點到手段再到表現形式,“即便結果看起來可能跟以前不同,但這是一種有益的探索,可以很明顯地分辨是不是標新立異。”
在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教授杜宏武看來,對建筑的基本要求“適用、堅固、美觀”之外,最重要的是應當符合“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目前的建筑,很多時候是追求一種外觀的夸張,缺少細節上的一個對人的關懷。“事實上,絕大多數建筑還是要樸素、大方、實用,設計上要貼近人們的需要,包括功能的需要和心理的需要。”
曾任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建筑美術研究所所長的程遠教授接受羊城晚報記者采訪時則一針見血指出:丑陋屬于美學上的概念,本身就難以界定,夾雜了個人感受。他表示,中國的丑陋建筑多了去了,但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