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兒》劇照
中新網北京1月1日電 (上官云)近日,電影《老炮兒》的熱映,在讓觀眾看到導演馮小剛的出眾演技的同時,也領略了一把北京方言土語的韻味。不過,有觀眾認為其中“粗口”、“臟字”出現程度過于頻繁,稱老北京人講話并非如此。連日來,中新網(微信號:cns2012)記者就此問題采訪了兩位民俗方面的專家,對相關問題進行深入分析。
“粗口”方言在北京或不具有普遍性
電影《老炮兒》講述的是一個“橫行”在北京的老炮兒六爺(馮小剛飾),清閑日子過得好好的,不料自己的兒子陷入一場糾紛,當他出面試圖擺平此事的時候,才發現這個時代已經有了一群新的“小老炮兒”,自己這個老炮兒在“江湖”上說話不算數,地位顏面盡失。
電影上映后,盡管影評各有側重,但觀眾不約而同地認為,這是一部充滿“京味兒”的電影,其中的語言有著濃郁的北京特色,如形容年輕人夜夜笙歌的“夜么虎子”、表現一個人出離憤怒狀態的“炸貓”等等。網上也開始流傳由電影中選取的各類北京方言“集錦”。
“在歷史上,北京是北方重鎮,也曾多次成為都城,所以,它的語言綜合了幾乎全國各地語言的一些特征。近幾百年,則是滿族語言進入北京,加上原先的漢語,形成了這么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語言。”提到北京方言的形成,北京天橋民俗文化協會常務副秘書長趙興力對中新網(微信號:cns2012)記者分析道。
在趙興力看來,《老炮兒》里提到的一些方言,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但是用得不是特別明顯,尤其其中的粗口,“我覺得是有點兒"多"。這個"多"指的是有些語言多余了一點兒,平時北京人說話不會老帶著這些不太"干凈"的語言。當然,馮先生也解釋過,出于影片需要,這些粗口很難去掉”。
據趙興力回憶,在自己經歷過的那個“老北京”年代,胡同里都是老實巴交的人家,基本說話不會有“丫的”這類詞兒,“那時候誰這樣,會被統稱為"小流氓"。電影里運用的這樣一些北京方言,在北京或者最起碼在我居住的南城這一帶,不具有普遍性”。
《老炮兒》劇照
《老炮兒》里的方言不代表北京文化的主流
無論如何,《老炮兒》的紅火,也讓北京話跟著火了一次,乃至掀起了一輪“過北京方言六級”的熱潮。有不少網友好奇發問:北京方言真的是這樣嗎?它背后代表的文化,是北京民間的主流文化嗎?對于這些問題,北京民俗學會秘書長高巍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在很長時間內,北京都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這個大的背景就決定了北京語言會"有里有面",說起話來顯得比較有修養,不那么直白,含蓄又有幽默的成分,也不會像電影里粗口那么多。”高巍表示。
高巍進一步解釋,在北京過去的年代,階層不同,語言、說話方式也略有不同。但總的來說,不會是電影中那樣赤裸裸地表達,“所謂"老炮兒",我是沒怎么聽到過這個詞兒,里頭的方言也不能代表北京文化的主流”。
“不過確實,電影中有一些方言我們現在還在用,比如那些具有公共性質的俗語、土語,不是反映某種特定身份、年代的用語等等。”高巍舉例道,“比如北京人講話愛帶上兒化音,比如掉鏈子、烏泱烏泱的之類,都還是透著那么親切”。
“至于在公共汽車被擠了、被撞到了,老北京人會頗具幽默感的說一句"喲,您都把我擠成相片了",或者是腳被踩了,則會來一句"耽誤您腳落地了",都挺風趣。”高巍表示,很多吃飯、待人接物的禮儀,老北京孩子會從“根兒”上去培養。
《老炮兒》劇照
北京方言也經歷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
雖然各方對《老炮兒》里體現出的北京方言、文化評價不同,但單就語言來講,確如趙興力所說,經歷了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他認為,所謂“老北京”,應該劃段區分,比如新中國成立之前算一段;1966年之前又算一段,而近二三十年則更應該稱為“新北京”,語言也有變化。
“你比如"一趟一張"、"茬架"等詞語,主要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出現的詞兒。"一趟一張"中,"一張"解釋為一百塊錢,但實際上在工資改革之前,我們父母是雙職工家庭,掙得很少,沒有"張"的概念,還是在錢多了之后才出現的。”趙興力解釋道。
趙興力也表示,最近自己發現,這些年有不少寫到北京方言的書,其實某些語言都是從這些書里開始“流行”起來的,有點兒經過藝術化提煉了,“我們那個年代,語言不像現在寫出來的這么豐富。但是真的要說哪句話有沒有,也不太好確定”。
他還舉出了不少仍然具有生命力的老北京方言。他介紹,比如“雞賊”這個詞兒,是形容人的一種心態,說此人不是大度、大氣之人,"甩臉子"則用來形容一個人不高興的狀態”。
“有些北京方言,過去常用,但是現在用得不多。但是也有一些現在一直在用,也有一些新方言在加進來。”趙興力笑著表示,從語言角度來說,發生這些變化很正常。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