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資本市場最好的故事不是公司宣布什么,而是董監高的行為所蘊含的誘因。
A股資本市場是一個講故事的地方。聽其言、觀其行,很多時候,最好的故事不是公司宣布什么,而是上市公司董監高的行為所蘊含的誘因,期間機會風險并存,投資者不可不察。
一察敏感的時間窗口。2015年最后的時間正在迅速縮減,一同離去的還有部分上市公司的高管。大家忙乎了一年,作為職場人士正等著2015年的年終獎和一個多月后的春節假期,此時突然放棄必有原因。
僅以常理推測,如果高管主動離職,那么高管可能有了更好的去處,收益大過放棄的成本;同時,不能排除“兩害相較取其輕”的選擇,高管離職目的是為了規避更高的成本,最有可能的是違法違規成本。如果高管被動離職,那么他應該是失去了大股東的支持,或者公司面臨變局,新主摩拳擦掌已經不用你尸位素餐。
從公司披露內容看,大約一半的高管離職后仍擔任其他職位,極少數高管因為年齡等原因辭職。剔除這些辭職理由充分的情況,其他公司高管辭職多少存在不方便公開透露的隱情,僅僅一個“個人原因”實在太過模糊。
二察變動的職位特性。高管的范疇也挺大,許多公司副總經理離職的情況也不鮮見。但是,董事長、總經理和財務總監這幾個重要職位辭職,值得外部投資者關注和解讀。
先說財務總監,曾經有一家造假上市的公司自稱有3本賬,案發后財務總監不知所蹤。一般而言,財務總監可看成上市公司高管中的靈魂人物,掌握著公司的財務信息和現金資源。很多時候,財務總監離職后公司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產生較大波動。
公司財務總監離職的主要原因,或許是存在財務操縱和造假,規避法律責任。既然無法與其他公司高管達成一致意見,或者懼于可能的市場監管帶來的合規風險,那么經過權衡,不如放棄財務總監這樣的職位,避免未來承擔法律責任。要知道,平均而言,財務總監持股數量遠遠小于董事長、總經理等關鍵職位,收益這么小何必上一條船。
也許董事長和總經理可以迫使財務總監離職,但是能讓這兩個職位的高管離職,只能是現在或者未來的大股東了。一種可能性是今年公司經營遠遠沒有達標,董事長或者總經理受到來自大股東的壓力,不如辭職為上,也好盡早找到下家。但是,如果不考慮國有企業的情形,中國A股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通常是控制權高度集中,因此大多數公司都由實際控制人擔任董事長,不會自己罷免自己。
另一種可能性則是新主摩拳擦掌、即將入場,那么現有董事長不得不先讓位。當然,這樣的推斷是必要而不充分條件,即新主借殼上市重組的公司,當然有原董事長辭職的步驟,但未必可以由董事長辭職必然推斷存在重組可能。只是從概率上看,投資者對此現象值得投入較多精力,研究公司未來可能發生的變化,尤其判斷一下是否存在變局的可能性。
人事變動故事多。現有財經新聞以及機構研究投入的主要精力,并不能徹底覆蓋和挖掘類似的公司事件意義,往往后知后覺的居多。近期,一家屢屢遭到證監會和交易所監管的公司,再次公告財務總監和總經理辭職。筆者看來,連內部人都在不斷地嫌棄你,公司經營豈可憧憬?(記者楊蘇)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