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考上了浙大研究生,今年就差一篇論文就畢業了,可惜如今……他住院時希望我們能給他送紙筆給他,讓他完成畢業論文,但是醫院不同意,怕他發病傷到人……”喬媽媽嘆了口氣。
兒子大學畢業后工作穩定
但媽媽的擔憂卻沒停過
小Z是位90后,在一家軟件公司做開發工作,月薪1萬多,生活本該不錯。可惜,如今的他只能躺在醫院的床上,望著如山的賬本,對媽媽講著后悔的往事。
小Z的媽媽向本報打來電話,聽得出聲音有點憔悴。媽媽姓喬,江西人,喬媽媽說他的兒子幾年前在杭州大學畢業后,留在了杭州工作,戶口也轉了過來。
看到兒子工作落了穩,喬媽媽心中開心的同時,卻隱隱有著一點擔憂。
“我兒子2007年查出來有精神病,好像叫‘雙向情感’,發病時和不發病時完全是兩個人。”喬阿姨說。
“雙向情感”的病癥是:雙向情感性精神病即躁狂抑郁癥,屬于三大精神病之一,與精神分裂癥并行稱為內因性精神病。主要臨床表現是,躁狂與抑郁兩種情緒交替出現,癥狀嚴重的患者會導致自殺。
兒子一發病就買東西送朋友
媽媽為了還債,賣了房子
喬媽媽說,自己和兒子平時一直保持著聯系,直到今年8月份的時候,兒子突然聯系不上了。連續幾天失聯,喬媽媽再也坐不住了,立刻向杭州警方報警,警察很快找到了小Z,他并沒有失蹤,只是把手機丟了。
喬媽媽松了口氣,可待她心剛落下,又被另一件事情給提了起來。原來,當她幫兒子把手機卡補辦好了以后,她接到了很多銀行電話!“很多銀行打電話過來,催還款!”喬阿姨心頭一涼,想起了4年前的往事。
“他一發病就會狂躁,想消費,辦了好多銀行的信用卡,有中信的、廣發的、招商的等等,發病了以后,情緒以及心智都很混亂,瘋狂購物,每張信用卡都欠了很多錢,4年前為了給他還信用卡,我們把在東莞打工買的房子給賣了,賣房款部分用來償還他的8.5萬元貸款。”
喬阿姨說,“關鍵我們也不知道他買了什么,他自己都不知道,反正買了以后就很大方地送給了朋友……”喬媽媽表示,這次得知兒子發病了,她就把小Z送去治療了。
而這次,光到期的欠款就已經達到4萬多,而銀行表示,沒到期的也還有不少。利滾利中,喬媽媽愁白了頭發。
媽媽求銀行將兒子拉入黑名單
大多銀行表示沒法這樣操作
喬阿姨說,自己家庭條件不是很好,她和丈夫都是下崗工人,兒子這幾年的治療只能自費,如今接回江西上饒第三醫院(精神病專科醫院)治療,一個月就要5000元,經濟實在緊張。萬一過幾年他們沒能力還了,兒子再這樣豈不是要闖下大禍?
喬阿姨每天睡不著覺,為了從根源上杜絕類似事件的發生,喬阿姨想到了跟銀行聯系,希望銀行能將自己兒子列入黑名單,不再為他辦理信用卡。
“可我每家銀行打過去,他們都表示沒法這么操作。其中有幾家銀行表示只能保證以后不在已開卡銀行再辦卡,但別家分行他們也管不了。”喬阿姨感到很憤怒,又很無奈。
“那趁著兒子清醒,帶他去把卡注銷呢?”記者問。
喬阿姨表示,這個根本沒用,只要發病了,兒子就會主動去辦理信用卡,自己都管不住,而且一發病就玩失蹤。一失蹤后就在另一個城市出現,然后被當地警方送回,這幾乎成為了一種常態。
喬阿姨夫妻倆為了生計還要打工,又無法時時刻刻陪在孩子身邊,總之,這幾乎成了一個死局。
“他考上了浙大研究生,今年就差一篇論文就畢業了,可惜如今……他住院時希望我們能給他送紙筆給他,讓他完成畢業論文,但是醫院不同意,怕他發病傷到人……”喬媽媽嘆了口氣。
律師表示,銀行應出臺人性化管理
特殊人群辦卡應由監護人同意
如今,喬媽媽夫妻倆只希望孩子能呆在自己身邊,可銀行問題一直是夫妻倆心中的結。喬媽媽說,哪有人希望銀行把自己孩子列入黑名單的,可他們卻只能用這個辦法,“我們不想再欠錢了,我們愿意被列入黑名單,為什么銀行就不肯呢?”
記者也帶著喬媽媽的疑問,咨詢了浙杭律師事務所副主任鄭舒木律師。
鄭律師表示,銀行確實無法主動將小Z列入黑名單,他也不建議喬媽媽的做法,因為這會影響到小Z日后的個人信用問題。但同時鄭律師表示,銀行應該出臺人性化規定,對于這些特殊人群要有特別辦法應對,幫助維護監護人的監管職能。
喬媽媽的想法也跟鄭律師差不多,我們要求很簡單:
一、銀行今后不能再給這樣的人信用消費,或在監護人同意情況下才可以辦理,我們都知道精神病人犯法由監護人承擔責任,既然這樣精神病人辦理信用卡有監護人同意這個要求很合理呀。
二、停止繼續滾動計算利息,協商解決問題。
更多精彩資訊>>>